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根据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的制度。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诉法调解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处理民事纠纷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商业秘密(TRADE SECRET)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法律术语。目前各国法律对其范围、种类和法律性质的认定尚无定论。在我国,商业秘密最早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称:“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trade secrets 或secrets of business)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展开而形成的一个法律概念,其含义有各种说法,就连概念本身的表述也不一样,我国学者有称之为“企业秘密”、“经营秘密”的,也有称之为“贸易秘密”或“工商秘密”的。美、德、日,以及南斯拉夫、匈牙利等,都把保持商业秘密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之一。我国近年来的立法也越来越多地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定,其中《技术合同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都涉及到了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而“商业秘密”作为一个法定概念,首次见诸于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该法禁止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同时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授予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在商业秘密侵权救济中,商业秘密权利人可以要求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TRIPS协议和国外立法中对商业秘密侵权救济模式也有相应的立法例,笔者试图从这些侵权救济模式出发,分析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中的法律问题,包括国外行政救济的有限性和我国的主要实践、行政救济的主体和管辖、不足与完善,商业秘密民事诉讼主体的确定和管辖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商业秘密侵权责任模式的界限,需要注意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竞合以及行政、民事案件审理的交叉和协调,确立以民事救济为主导的救济模式,发挥行政救济的补充作用,完善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的定位和衔接。  相似文献   

5.
《商》2016,(9):242-243
特定诉讼标的是原告的责任,而其物理载体则是民事起诉状。民事起诉状是民事原告为维护自身的民事权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依据事实和法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裁判的诉讼文书。民事起诉状是法院审理之依据,是民事审判权启动之节点。起诉状不仅是诉讼开始的重要阶段,更是一种当事人寻求法院救济,指引法院审理的方向。通过结合要件事实理论来完善我国民事起诉状制度,对于诉讼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冉 《中国市场》2010,(48):206-207,214
管辖权下放性转移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级别管辖的一项变通性制度,但法条抽象的表述使得此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诸多弊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管辖权下放性转移制度进行了详细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民事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司法权力、公权力,在关键时刻决定着案件是否得到公正审理,当事人利益是否得到维护。民事自由裁量权给法律适用带来了适应性、合理性,但如此重要的权力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规制其行使,其后果是民事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以致损害法律的权威和法律体系的安全,最终会践踏公平,破坏法律。因而本文就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原则及其规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民事自由裁量权的形式做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长期以来,我国法院主要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经济纠纷,这种审理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映在诉讼领域,就是进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扩大当事人处分权、建立充分体现当事人意志与品格的合意解决纠纷的诉讼机制成为必然.而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框架下的法院调解,是否经过自身的改革和完善就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还是需要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公正、高效的合意解决纠纷的诉讼机制?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并提出初步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各法院审理模式莫衷一是,法律规定的缺失是造成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审理难题的根本原因.本文拟在分析此类案件现实困惑的基础上,提出对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实行并案审理的建议. 一、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之内涵界定及现实困惑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简称行民交叉案件,是指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因在法律事实上存在互相关联的地方,在处理上互为前提或者互为因果、彼此会产生影响的案件.  相似文献   

10.
李春双  寇海侠 《商》2014,(3):161-161
近几年来,结合所在法院的审监庭所审理的再审案件,绝大部分是再审发回重审案件,其所占比例已经基本上占到全年审理案件的80%以上,发现此类案件的审理在程序上以及实体上仍存在争议和模糊。比如说此类案件应当适用何种法律程序审理,如何适用法律,当事人拥有何种的诉讼权利,是否可以提出反诉、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等问题,这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件的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寻找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的理论依据,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虹 《现代商业》2013,(32):259-260
在知识产权案件领域,侵害商业秘密案因客体较抽象、尺度未统一而成为难点。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商业秘密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而商业秘密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涉及到保障市场竞争活力和保护企业无形资产两者之间的协调。笔者认为,根据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在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司法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手段。本文结合实践中多见的审理难点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对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基本框架已形成,立法上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已从民事、行政、刑事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基本依据,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毕竟商业秘密的法律实践在我国时间还不长,商业秘密立法还存在法律制度尚不成体系、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过于原则、缺乏专门的程序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企业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将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与商业秘密相区别。企业应公开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公利性、对称性而没有保密性;商业秘密则具有独占性、私利性、不对称性和保密性,受国家法律保护。企业可通过提高自身保护商业秘密的能力,加强信用服务机构管理,明确企业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及善意取得商业秘密的法律效力,建立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之后的禁令和救济制度等措施保护商业秘密。  相似文献   

14.
审理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件是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秘密保护日趋重要。虽然此类案件数量不多,但因其涉及权利人核心商业利益,影响巨大;加之商业秘密自身固有特点,因此其保护难度和审理难度也远超其他类型知识产权案件。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健全商业秘密保护的制度体系、明确保护规则、加强保护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取得一些进展。下面,  相似文献   

15.
朱文辉 《北方经贸》2023,(11):80-83
商业秘密披露豁免制度是平衡商业秘密与公共利益的关键一环。现阶段我国商业秘密披露豁免制度主要蕴含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中,存在定位不清、范围过小、配套制度缺失等问题。考察美国、欧盟商业秘密披露豁免制度,我国商业秘密披露豁免制度建设首先应当厘清基础概念,合理扩大适用主体范围,健全配套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商业秘密披露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6.
《商》2015,(49)
对立案后到审理前的若干程序流程进行简要分析,以理清实际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精神为指引,讨论司法高效背景下是否侵害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私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1)
赋予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让当事人可以在诉讼活动中享有程序选择权,同时也是我国在尊重人权方面的一大突破。民事程序选择权的价值在于程序公正的体现、司法成本的降低以及法院公信力的提升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佟馨 《现代商业》2013,(29):235-236
文章以财务信息公开与自身核心技术保护二者之间的权衡为落脚点,研究我国目前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阐述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通过对商业秘密保护与财务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分析,提出解决财务信息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两者间矛盾的措施,即对网络信息传输实施特殊的立法保护以及制定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单行法等手段.  相似文献   

19.
赵岩 《消费导刊》2009,(21):154-154
为了缓解举证时限制度与实体公正之间的矛盾,各国都在一定条件下规定了"新的证据",我国民事诉讼也不例外。根据《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则》,可以界定新的证据的含义;新的证据的范围要根据不同的审理程序和情形来进行,由于提交新的证据而产生的合理费用,要根据公平原则,在符合一定条件时,由当事人分担。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长期以来,我国法院主要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经济纠纷,这种审理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映在诉讼领域,就是进行民事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