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中林 《商场现代化》2005,1(36):379-381
"经济人"与"道德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已是"经济人"人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斯密难题"即亚当·斯密在其两部著作中提到的关于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的不同观点而引发的经济学界的争论。斯密认为"经济人"是自私自利的,都在理性的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道德人"则是除了自利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经济人"在利己的同时也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社会层面的基本行为逻辑是相统一的,而二者的最终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且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与“道德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利他行为从利己的"功利"动机考察,主要是交换互惠和需要的驱动,从利他的"善"的动机考察,分为道德和同情心。探析其行为动机,不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和最终对其人道主义情怀的赞扬,更助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税收征纳成本的分析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石,这种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现实经济活动中,税收交易主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基于示范人-模仿人模型对征纳双方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需求同样至关重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人是“经济人”。在他的经济人观点中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企业要想刺激员工为它工作,一定要让他得到经济利益。科学管理学派也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梅奥在其著作《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自利的,但他同时还承认存在次要的利他动机。因此,斯密实质上是人性二元论者。而在《国富论》中,其关于行为动机的自利设定只是出于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现实人性所作的必要抽象。综合考察《国富论》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斯密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他关于自利设定的隐含预设,我们揭示这种抽象是合理的。因此,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斯密问题"才是一个伪问题。澄清"斯密问题"的理论启示是:在构建经济理论时,需要基于现实情境合理地抽象出基本假设;实践启示是,构建适宜的道德基础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始终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但人们对"经济人"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利他行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把人类经济行为的利己和利他统一到一个新的行为模式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利益与道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的“经济人”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理想假设: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提高社会的总体系效益。这一假设成为经济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然而,一旦这些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不可避免的与现实出现冲突。其中“经济人”的道德困境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能够或是否应该将人类经济行为与其道德行为完全分离开来?“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否完全对立?市场经济究竟需不需要讲道德?这些困惑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是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还是利人…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用“X理论”这一名词归纳了经济人假设,其特点: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总想少干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愿意被别人指挥;  相似文献   

11.
以《国富论》闻名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他的经济理论架构在人的物质属性——利己性上,但他耗费毕生精力思考而成的却是《道德情操论》。他想告诉世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相似文献   

12.
论信息不对称下的营销失德与诚信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销道德的缺失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诚信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当今营销道德的失范,经济人动机是诱因,信息不对称是必要条件,失范的营销活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劣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3.
《商》2015,(24)
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而其中"经济人"范式则是将人的动机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被公共选择理论各流派所接受。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范式的完善解读意义凸显。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综述,其次对"经济人"进行了解读与评价,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老庄不但都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是人的本性,而且认为道德的真正目的也只在利己为我、全性保真,所以在道德准则上便不能不否定无私,而肯定利己为目的。因此,老庄属于利己主义论者。但是,老子认为,利他是达到利己目的的手段,所以反对单纯利己,而把"目的利己,手段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唯一准则;而庄子则认为,只有既不损人又不利人的单纯利己才是达到利己目的的手段,所以不但反对无私利他,而且反对"目的利己,手段利他",并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乎道德的唯一准则。因此,老子属于合理利己主义论者,庄子属于个人主义论者。  相似文献   

15.
郭小金 《价格月刊》2005,(10):46-47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早在18世纪就已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主义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人又不能独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总要求助于人:在这种活动中,社会利益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最终也就在这种追求中客观地获得了增进。主观上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打算的,而客观上他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和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去实现,即人是有理性的,在经济生活中人总能恰当地把利已主义和理智行为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走向一致。追求个人利益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支付了多少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人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道德低下的现象,用博弈论中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发现人们作为理性经济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没有把集体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个人理性选择的最优结果并不是整体理性的最优结果,道德与理性经济人发生了冲突,最后提出建议来解决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理性经济人、科学主义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演化过程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定义为:“理性经济人”是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莉 《商场现代化》2008,(17):302-303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该假设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自利,正由于人们对自利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才会产生发展冲动和进步要求,因此保护个人利益的原则应该是一个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从自利的动机出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既利己又利他人、损人利己、从自利出发但因手段恶劣造成既不利己又损他人,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既能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能抑制和禁止"经济人"过度自利所出现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利己利人的"双赢"结局。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由于制售假冒伪劣是一典型的经济行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制售假冒伪劣者预期的犯罪收益大于成本。受"理性经济人"获利本能所驱使,唯利是图,无视法律法规,不讲诚信道德,不顾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没有或极少具有像亚当·斯密说的"理性经济人"应具有的"充分的慎重"、"严格的正义"和"适度的仁爱"三种品德。而是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引述的英国政治评论家登宁的名言那样:"有50%的利润,他就敢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价值的最大化,且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可以是利己或利他的。据此,本文从道德选择视角,建立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模型,将参与者行为动机的利己或利他程度表示为一个极性百分数,以使其具有较宽泛的选择域,然后探讨了不同极性情况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相应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将该模型应用于企业经理激励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鉴于经理需求特征、极性类型和风险态度的综合性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