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响控制权私利的因素和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四种方式,之后通过分析控制权私利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引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抑制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机制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2006年控制权交易溢价数据,本文度量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利规模,发现我国控制权私利高于发达国家,但低于捷克、巴西、墨西哥等转轨和新兴市场国家。文章还对影响我国控制权私利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控制权买方特征、公司的负债率、公司规模和流通股占比对控制权私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公司治理的学者均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攫取控制权私利,但是由于其隐蔽性,控制权私利的测度问题一直是各国学者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控制权私立的相关研究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对于控制权私利是否导致公司无效率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以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溢价为控制权私利,以公司业绩变化、投资政策和财务政策变化三类指标来衡量公司效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2005年间的控制权交易样本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与公司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寻求控制权私利所带来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控制权私利研究的文献,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对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背景,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家族企业治理转型过程中因创业家族控制权让渡而引发的控制权私利及其诱发机理,并进一步构建模型揭示了投资者权益司法保护制度和经理人诚信与声誉机制两类制度因素对经理人控制权私利行动和创始家族控制权让渡决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无论是权益司法保护,还是市场声誉机制都对经理人控制权私利行动产生显著约束,进而对创始家族控制权让渡和家族企业治理转型进程产生影响,即司法保护制度和经理人市场越发达,创始家族向职业经理人让渡的企业控制权越多,家族企业治理转型进程越顺利。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寻求控制权私利所带来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控制权私利研究的文献,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对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控制权私利下并购成功悖论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并购成功悖论一直困绕着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界。本文从控制权私利视角研究了成功悖论形成机制,得到三点结论:一是无论激励为主还是自利为主的控制权私利均有利于控制权人,因而,控制人控制的企业会积极实施并购;二是在自利为主的控制权私利下,并购必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因而主并方并购绩效为负值;三是以激励为主的控制权私利下,并购并不必然有利于中小股东,提升大小股东共有收益,并保证中小股东得到应有收益份额才有利于改善并购绩效。主并方并购绩效多为零或负值说明制度上重新设计以保障提升共有收益更符合控制权人利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追逐额外收益由来已久,国内外对于控制权私利的测度方法各有差异,至今没有统一的计量模型。本文以2007—2014年间我国上市A股股权协议转让数据为基础,采用股权交易溢价法,运用两个模型对控制权私利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测度结果,比较了两模型测度结果之间的差异,发现这两种测度方法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程晓 《市场论坛》2010,(8):38-39
文章以在沪深上市的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②当终极控制人为政府时,两权分离度对负债期限结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债务融资由于不稀释控制权成为终极控制人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手段,又由于长期债务的不易获得性使得短期债务成为其获取控制权私利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终极所有权、控制权理论框架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控股股东倾向于获得控制权私利,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终极控股股东担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并没有加剧这一现象,但除控股股东外的其他股东并没有起到监督大股东的作用。家族企业的负债水平要高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家族企业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不如国家和其他类型企业强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在沪深上市的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②当终极控制人为政府时,两权分离度对负债期限结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债务融资由于不稀释控制权成为终极控制人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手段,又由于长期债务的不易获得性使得短期债务成为其获取控制权私利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认为上市公司部分改制的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股权结柏是控制权私利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Barclay和Holderness在其1989年的论文《公共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中首先提出运用BH模型中的控制权溢价间接度量控制权私利的大小。本文在借鉴国外BH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BH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计算大宗股权转让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差额,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溢价水平,从而来研究公司治理与控制权收益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及公司现金持有三大理论,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进而分析了控制权私利与公司现金持有的关系,指出我国不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助长了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和壕沟抵御效应,导致公司现金持有价值被市场低估.  相似文献   

16.
张吉鹏  衣长军  李凝 《财贸经济》2021,42(8):130-144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对企业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风险承担对促进企业自身成长和宏观经济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 发现,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显著抑制了企业风险承担;第二类代理问题越严重,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越明显,表明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通过控制权私利机制抑制了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股权制衡程度和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以及地区法治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越弱.本文研究为理解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的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优化内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可以缓解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后企业过度规避风险倾向,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投资者法律保护与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所有权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低,控股股东越有动机以较少的现金流投入来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以便于通过财富放大效应进行掏空和寻租来谋取控制权私利;但是,当企业由国有企业控制而非民营企业控制时,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所有权分离度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敏感度降低,原因在于,在当前转轨经济阶段,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公有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替代性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A股2010-2012年连续3年共305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主要考虑负债的股权非稀释性效应的前提下,终极控制人偏爱增加负债来防止其股权受到稀释甚至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比起长期债务,终极控制人更多的选择支配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来谋取控制权私利。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溢价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运用2002-2006年的样本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利益水平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转让溢价与转让比例呈正相关,与转让溢价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流通股数和公司规模均呈负相关。同时,随着转让比例的上升,一开始溢价比例会增加,当转让比例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溢价比就会随之下降。用法律或制度安排保护中小股东以及或者形成较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提出企业管理层出于私利发动企业并购,然而,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控制权的特殊性让人们认识到其经营目标既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包括承担社会责任与获得政治效益。本文从国企并购行为视角出发,分析了在不同股权性质的国有企业中,并购行为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