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作为民间借贷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灵活、方便、高效、迅速等多方面优点。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但行业本身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却严重威胁着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若能从我国P2P网贷行业实际出发,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之一,P2P网络借贷在发展小微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近年来,国内P2P网贷平台运营模式的异化创新却使各类风险相继显现。本文基于P2P网贷的创新出发点,剖析了实质监管缺失之下我国P2P网贷的模式异化问题及其潜在风险,并就完善P2P网贷行业监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借贷英文译为Peer-to-Peer lending或Person-to-Person lending,即点对点借贷或个人对个人借贷。根据银监会和小额网贷联盟的公文,中文官方把它翻译为“人人贷”。本文根据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分析来研究我国P2P网贷的管理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并总结现存的管理问题,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有利于我国P2P借贷服务业市场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2015,(12)
新兴的P2P网贷自2012年起在我国呈现爆炸式增长,但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家网贷平台,如淘金贷、优益贷等机构的跑路潮,其终究是由于网贷行业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状态,使得P2P网贷行业秩序混乱,引起一些诉讼问题,为此笔者从P2P网络借贷案件的事实认定、网络借贷案件管辖的选择、以及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等方面对网络借贷平台引发的诉讼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借贷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兴起,使得资金的流转变得便捷和迅速,它在扩展小金额投资和满足融资需求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P2P网络借贷也因为完全的信用借贷模式、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社会征信体系缺陷,使得投资人的利益面临更大的风险。层出不穷的平台倒闭、跑路、诈骗事件等给我国网络借贷行业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文章主要着眼于时下网贷平台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及其给债权人带来的投资风险,通过分析各年网贷平台数量、问题平台数量和典型的网贷风险事件,学习和参考中国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希望找到一个完善的P2P网络借贷投资人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黎娜 《商》2014,(38):205-205
P2P网贷是一种依托于网络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性质上属于小额民间借贷。P2P网贷操作的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近几年来,我国P2P网贷发展迅猛,但由于P2P网贷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其发展面临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自律性较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P2P网络借贷市场,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市场借贷数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P2P网贷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问题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体系问题、风险管理模式问题、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内部员工管理问题和可能涉及投资人洗钱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影响了P2P网贷市场的发展,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借款人审核力度,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加强投资人审核,杜绝洗钱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员工管理,维护平台网络技术安全,加强信息披露。通过这些措施来摆脱困境,提升平台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借贷也应运而生。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网络借贷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风险,本文深入剖析了P2P网络借贷面临的监管不到位、P2P平台风险高、借款人失信风险大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将网贷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加强网贷平台自身建设等政策建议,力图探索一条P2P网络借贷稳健高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快速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灵活便利的借贷模式。同时,由于网贷快速的发展,经营混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快速涌现,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威迫行业健康发展的难题。因此,以拍拍贷为例,深入分析网贷平台运行模式及风险,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现井喷式发展。然而,P2P网贷平台诸多不规范的地方也大量暴露出来,问题平台有增无减,P2P"跑路"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影响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几大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2)
自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后文简称"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P2P网贷平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平台数量和成交额节节攀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网贷风险问题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根据P2P网贷的风险分类,概括国内关于P2P网贷风险的主要研究观点及风险管控措施,探讨未来我国P2P网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0):141-142
P2P网贷行业的出现,对我国金融借贷环境和资金供求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P2P网贷的新型借贷方式在活跃了金融借贷的同时,其高速增长带来的风险也对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要发展,不可缺少的就是人才,但当前审计人才的数质供不应求,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4)
本文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分析我国网贷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研究网贷中借款人这一主体的信用风险,结合传统借贷领域个人信用风险指标的选取,建立我国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完善P2P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P2P网络借贷贷是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满足个人和微型企业主的信贷和投资需求,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P2P网络借贷具有便捷性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建华  谭嘉玲 《商》2015,(1):182
P2P网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为解决个人借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P2P网贷使得长期被压抑的民间金融需求获得释放。P2P借贷手续方便、灵活、快捷,自2007年引入中国以来,P2P平台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其高成功率的背后,存在政策风险、信贷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监管风险等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的源头,与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制度缺失、监管职责不明、征信体系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明确P2P网贷平台的法律性质和监管主体,完善资金担保及托管服务。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兴起了大量P2P网络借贷平台和网站。P2P网贷平台的出现,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发现P2P借贷平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风险问题,并对这些潜在的风险提出了对应的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网贷平台出现了投资人跑路、地方经侦介入等情况,让我们开始注意如何防范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以武汉市P2P网贷平台为例,在分析其风险特征的同时,从政府相关部门、网贷平台和行业指引等三个层面提出几点防控武汉市P2P网贷平台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进入信息时代,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科技对我国金融模式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型金融融资模式—P2P。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尤为迅速,结合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宜人贷等,但是与此同时,风险危机及缺点也逐渐呈现出来。从介绍宜人贷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P2P网络借贷平台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国内P2P平台的发展现状为着眼点,从现状到分析国内实际面临的风险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解决对策,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展望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P2P网络借贷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人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P2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特别是P2P网贷发展较发达的美国和英国,汲取方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国P2P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9)
鉴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隐性的"担保"性质和"刚性兑付"的特点,以及资本充足率能够有效地衡量金融机构的偿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拟构建P2P网贷平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为P2P网贷行业后续监管体系的构建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