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企业中,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不管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不能以历史的存在来决定未来的状态,也不能以早期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效果和雇佣关系而将之永恒化,以此去断定未来社会形态,否定未来社会中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阐述的。正义来源于人类生产方式之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正义要体现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从劳动入手解析正义,把劳动作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把雇佣劳动作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并提出正义的最终目标是自由劳动,正义实现的必由之路是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通过探究马克思解析正义的方式可以正确理解正义的逻辑思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对他的"异化"思想进行改良与发展。而《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提到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则同样是马克思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常社会关系的批判。"劳动的异化"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二者虽产生时间不同,马克思对于两者的论述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本文将聚焦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的双向关联,第一部分从商品拜物教对劳动特质的影响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对劳动异化呼唤的视角论述商品拜物教对异化劳动的刺激,指出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特质全面异化的影响,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同样也在商品拜物教下加剧着劳动异化程度。第二部分将商品拜物教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具体历史时空下,着重论述了商品拜物教在劳动异化程度加剧下向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商》2016,(2)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起源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源头商品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劳动是价值的产生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在价值规律指导下所遵循的交换规律。马克思劳动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蕴含的经济规律,同时对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韶华 《商业科技》2014,(13):192-192
我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本文从劳动与资本的雇佣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劳动一方的农户的特点,并用资本雇佣劳动理论解释“公司+农户”模式的本质,最终得出劳动雇佣资本的合作社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胥晓莺 《浙商》2013,(7):52-53
转型并不是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转型是要瓦解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农生产方式,建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磊  何小华 《商场现代化》2007,(35):383-384
本文首先阐述了效率与公平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进而对按劳分配中劳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劳动的内涵应包括:劳动力提供的"直接劳动";技术、管理、信息提供的"节约劳动";资金、土地、流通提供的"服务劳动"。从而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但是合法而且具有伦理价值,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工会产生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后经历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会存在的基础在于代表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者权益,解决劳动冲突,维护社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思路已基本明了。目前,劳动侵权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工会维护职能的虚化与缺失的矛盾,已从实践层面要求落实工会的劳动权益保护职能,探讨落实工会劳动权益维护职能的切入点,科学地进行工会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改革,以维护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业劳动包括附带的生产性劳动、纯商业劳动以及管理性、开发性商业劳动,其中开发性商业劳动是最高级的商业劳动。商业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经营的单个商品来说,对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来说,有创造价值和不创造价值之分;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讲,所有的商业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因此,"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且具有重大、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帆 《中国市场》2014,(24):114-11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中对劳动过程及其在工厂制度中的发展进行前所未有的最渊博而有系统的研究。在马克思之后,研究者对于劳动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少,一直到"二战"以后,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的大作《劳动与垄断资本》问世。保罗·斯威齐在为这部书写序言时说道:布雷弗曼的著作弥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工人所特有的各种技术变化对工作性质和工人阶级的组成及分化所造成的这种影响探讨不足的缺陷,并且认为只有布雷弗曼这样既有过丰富的工厂工作经验并且熟悉马克思理论的学者才能对此问题作出成功地回答。  相似文献   

12.
董慧  张耀奇 《商业时代》2008,1(9):44-46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主流的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劳动雇佣资本型企业模式应运而生.许多经济学者将劳动雇佣资本型企业模式视作企业的最优模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质疑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第1卷第十一、十二、十三章的排列是一种经济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而不是实际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史;在第十一、十二章的手工生产方式基础上,是工场劳动组织形式变化决定劳动工具的相应变化,而不是相反;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思路,必须联系第十章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后三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过度劳动"的理论着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并就我国"过劳"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人口转型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效应"到"技能效应"的过渡是应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冲击,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手段。理论层面上,在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中纳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因素,剖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刻画出了"成本效应"和"技能效应"两大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出地级市层面涵盖人口流动因素的城市劳动供给指标,与高度细化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层面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城市—产品—目的国这一细化的高维面板数据并据此进行研究。基准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劳动参与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用工成本的上升会削弱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成本效应";人力资本的上升则会增强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技能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加工贸易、出口关系持续性、超级城市、城市产业政策以及多产品企业行为因素后仍保持了高度稳健;在企业层面给出了同样稳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结论不仅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而且意味着在人口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需要更多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到技能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山东工商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提高劳动关系及其相关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雇佣劳动化;二是雇佣劳动异质化。弗朗赛特·拉扎尔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从总体上并没有什么改变。它的一端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另一端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前者只是少数人,而后者的队伍则日益扩大。她认为中间阶层不是一种阶级概念,其社会地位也极不稳定。广大雇佣劳动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法国学者让·罗金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是雇佣劳动的异质化。今天的雇佣劳动阶级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雇佣劳动阶级。古典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只占1/3左右。而服务工人,即教育,文化,医疗保健,通讯等部门的雇佣劳动者占2/3左右,此外还有经理雇佣劳动者等。新经济创造了一批新型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条件(灵活工作时间或自愿超时工作),以获取报酬的形式(如投票期权制)以及同雇主的关系(如不是被解雇,而是自由流动等等)和工会的关系(不参加工会,同雇主进行个别谈判)都与传统工人不同。  相似文献   

19.
苏治 《财贸经济》2011,(7):127-133
传统劳动经济学的供需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一系列理想市场假设之下的,现实市场中存在的交易成本使其无法解释劳动市场出现的“高失业、高职缺”现象。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研究框架,创造性地发展了“搜寻理论”,并将其高度模型化,应用于失业率问题研究,大大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为政府干预解决高失业率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本文重点梳理三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并阐述该理论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资双方因经济利益而结成劳动关系,但由于各自利益的诉求不同而产生矛盾,这在私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城市"民工荒"影响,贵州私营企业出现"民工荒"。本文通过分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探究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