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结合理论研究和政策诉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设计进行尝试性研究。根据新型城镇化项目性质进行投融资机制设计,扩大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提高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尝试解决如何通过投融资机制设计,营造投融资环境,激励多个投融资主体参与,最终由政府主导转向以政府引导,协同各投融资主体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凡 《商业时代》2015,(6):47-49
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迫切的问题是建立透明规范的地方政府建设投融资机制,以保障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资金的多元化和可持续供给。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城镇化投融资的市场机制,改变以财政收入为主导、以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土地资源融资为主的传统投融资模式,逐步转型为以财政资金引导、市场资金配合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3.
《商》2015,(8)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其供给总量和建设水平制约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与城市经济社会水平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供给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项目投融资模式作为新兴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创新性运用,有助于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2015,(14)
河南省目前正是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迅猛发展正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平稳增长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会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作为支撑。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巨大,只依靠政府和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金融体系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南省金融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城镇化进程也备受关注。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然而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庞大资金需求,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难题。城投债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其对发行主体的严格要求使其无法为中小城镇与县城以及偏远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传统城投债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新型城镇化债券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吉林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一边是发展新型城镇化,一边又面临着耕地保护,二者如何协调发展是一个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新型城镇背景下如何进行耕地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遇到了诸如城乡社会保障差异过大,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而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转移、资金融通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本文正是基于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着重研究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使其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以完善,真正成为金融业的支柱。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投融资。近几年来,随着迪庆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资金需求愈来愈大,投融资问题愈发突出。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最大限度地筹集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张程 《商展经济》2023,(7):19-21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为了达到国家城镇化建设计划的目标要求,需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充足,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问题尤为重要。本文概括总结出五大核心融资需求,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融资需求的主要特点,以期有助于提高人民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及确保国家整体规划的顺利落实。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依靠财政资金在短期内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中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融资渠道以及在土地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突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困境,其对策是应以金融体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资产证券化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行市政债券,稳定地方税源。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强大引擎。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多的资金,但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融资渠道不畅等成为制约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为支持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切入点,开展金融创新,多途径、多角度地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困境,此外政府须加强公共财政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城镇化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并促进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政府还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红 《中国电子商务》2014,(23):189-189
随着我国加快发展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复杂,水利资金的投入也非常巨大。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创新措施,为改善我国水利工程投融资环境和投融资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各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进入农村城镇化建设领域,但资金的多头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并提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积极引入现有农村审计这支专业的审计队伍,作为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补充,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但现有的融资模式及融资结构存在较多问题,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商》2013,(24):295-295
新型城镇化需要巨大的资金,融资问题成为瓶颈性因素。2013年山西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成立,揭开了城镇化融资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的序幕。本文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市场化特征及特殊性进行了探讨,进而从政府角度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投融资体制改革 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会议认为,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会议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使基金总规模达到每年2000-3000亿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头戏,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在此大背景下,江苏作为流通大省,需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江苏带来的新机遇,正视新型城镇化给江苏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客观分析新机遇、新挑战,为江苏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制定新的策略,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推动力,促进江苏商贸流通业朝高效、健康、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并以此反作用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1):239-240
新型城镇化化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大引擎,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谋划。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从法律角度科学深入地分析其具体表现,并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环保法律对策,以期对今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再走依靠能源开采的传统城镇化道路,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目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是资金供需矛盾较突出;投融资主体较为单一;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黑龙江省在明确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小微企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着力点基础上,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为小微企业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帆 《现代商业》2014,(23):139-140
今后十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在政府债偿还高峰的形势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更是亟需探寻可靠路径。本文对当前河南省各级政府的债务状况进行了分析,直观地体现了河南省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困境,并就PPP模式促进融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