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赫 《中国报业》2014,(22):85-86
新兴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围观逐渐代替现实围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网络上对于公共事件的围观,从无实质意义的吐槽到具有公民意义的赞同、建议或看法,逐渐成为法律规定中言论自由的表现方式。自发的网络围观赋予了公共舆论存在的空间。本文旨在探讨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围观对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意义,借此探讨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商》2014,(25)
自2011年"政务微博客元年"以来,政民互动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搜集民意,民众通过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表达利益诉求。本文简单梳理了近年来的几个典型案例,发现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了危机预警、信息公布、政民互动等作用。同时对微博时代的公共危机沟通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下通过微博治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微博的特点为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7·23"动车追尾事件为个案,对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侧重于探讨谣言是如何借由微博平台进行传播的,并阐述了受众在微博等"公共领域"中表现出批判思维的觉醒和综合素养的缺失等现象,力图对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趋利避害的利用微博,合理地设置议程,疏导谣言降解杂音,将消极影响降到最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政府转型视角下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志慧  武雪周 《中国市场》2012,(1):104-105,114
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与延伸,政务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对于进一步推进现代政府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长远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考验。为此,必须立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在政务微博的职能定位、专业性、常态化、运行策略等方面做深入思考,提高"微博问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京东六六事件和海底捞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微博数据的抓取分析,尤其是微博文本的情感分析,揭示了网民情绪的演变路径。通过比较两个网络事件在应对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企业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进而有助于企业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6.
《广告大观》2011,(3):14-14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博注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平台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在2010年的多起公共事件当中,微博功能的展现可圈可点。2011年春节期间,发生了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那就是微博“打拐”。通过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以及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微博“打拐”迅速形成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认识微博 善用微博——关于微博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公共事件肇始于微博,使得微博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显著放大,引起了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对微博的长短利弊以及报纸如何应用微博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一、微博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8.
微博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对当今微博营销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利用微博网络营销,可以有效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得到有效增强。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们要注重对微博网络营销的运用,以进一步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于网络营销贸易要不断规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认识微博 善用微博——关于微博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公共事件肇始于微博,使得微博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显著放大,引起了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对微博的长短利弊以及报纸如何应用微博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徐荣荣 《商》2014,(25):165-166,87
自2011年“政务微博客元年”以来,政民互动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搜集民意,民众通过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表达利益诉求。本文简单梳理了近年来的几个典型案例,发现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了危机预警、信息公布、政民互动等作用。同时对微博时代的公共危机沟通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下通过微博治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商》2016,(9)
随着社会的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微博作为其中的一种,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迅速、影响力强等特点更是得到青睐,但凡事必有正反两面,微博监督在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也会存在相关的问题,其合法性也值得探究。本文从最近的"大V"微博被关事件着手,旨在更好的规范微博等舆论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近几年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正以迅猛速度发展成为信息交流发布平台之一,并在公共议题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开设微博,以发布信息,与民交流,微博逐渐成为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民意表达的又一个重要网络渠道.本文通过对一些政府微博的研究,总结出政务微博对于政府管理的作用,并且对理性建设政府政务微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并其带来了巨大灾难,要求我们重视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促进社会经济与公共安全的协调发展。分析我国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成本收益,对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微博使用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使微博成为公民发表言论的"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日渐明显,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源和新闻表现形式。手机报,这种以短信为雏形,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开始被人们定义成为过渡产品。人们断言,手机报必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消亡。笔者认为,"过渡"是对所有媒体形态的相对定义,而"发展"才是对所有媒体的绝对定义。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很多社会舆论的源头来自于网络,但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其相关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变得至关重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原则是适量适时进行引导,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手段。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过程中,应建设好政府官方网站,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提高媒体素养,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6.
孙荣欣 《中国报业》2012,(18):84-86
2011年以来,政务微博发展迅猛,成为政府及公务人员发布信息、了解民意的又一渠道。但是,政务微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开通政务微博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公务人员的自觉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微博数量少,规模不够;一些政务微博更新缓慢,内容空洞,与网友的互动少。为此,办好政务微博,要有"公共意识""媒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新媒体逐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公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企业的危机系数,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应对危机的难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只有充分地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公关策略,才能更好地解决危机事件。文章分析了"美联航"相关事件,对事件中的媒体公关应对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公共舆论视野下的我国政府微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已经成为新的公共领域,产生着新的公共舆论。其公共舆论具有形成速度快、参与主体众、涉及议题全、冲动舆论多的特点。我国目前的政府微博主要存在更新速度慢、内容含金量少、沟通互动性不强、舆论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未能正确认识微博特性,缺乏微博营销观念,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微博互动、注重信息公开、成立专门队伍进行微博营销并及时应对微博举报。  相似文献   

19.
刘轶妮 《商》2014,(50):177-177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力量不断“膨胀”,从不断更新的网络事件到不断产生的网络新词,从不断壮大的网民人数到不断繁衍的网络经济,从获取信息的门户网站到发布信息的分享平台,网络在无形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给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而微博这一网络“新星”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与欢迎,其社会影响力在日益彰显,微博不仅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也带来了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微博这一产品进行深入认识。本文将从微博的兴起与现状,微博的兴盛原因及其传播特点,微博信息的传播机制分析,微博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微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微博运营中的监管和盈利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阴阳合同"事件是由意见领袖崔永元在其新浪微博上的爆料而引发的舆论热点事件。以"阴阳合同"事件作为个案研究,并对其舆论走向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该事件中舆论走向的变化、网民的态度以及媒体的立场。最后,对影响该事件舆论走向的政府、媒体及网民因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