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均值比较、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网贷问题平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贷问题平台具有注册资本相对少、存续时间短、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性风险不显著等特征。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创新运用了均值比较和独立两样本T检验,对目前研究中的一些结果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我国P2P网贷平台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并指出网贷平台实力和经营方式应是当前监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结合网贷平台特点,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网贷平台竞争力评价体系,同时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网贷平台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其进行测算,基于2015年30家网贷平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影响网贷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因素。[]P2P  相似文献   

3.
张凯南 《时代金融》2016,(5):216+219
本文通过对P2P网贷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进而分析我国当前P2P网贷平台的现状,并对其进行风险防范提示,以期帮助完善我国的P2P网贷平台制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型的撮合借贷双方的信息中介机构,P2P网贷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各种各样的风险一直困扰着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尤其在国内,预谋诈骗、圈钱跑路、提现困难、关门倒闭等事件频繁出现.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多家P2P网贷平台在运营模式和风控体系方面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569家网贷平台、3376个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聚焦平台问题的风险研究和风险特征识别,在构建"平台热度、借款情况、生存能力、投融资集中度"四维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延期兑付、提现困难、经侦介入"三类平台问题,设定了多类别多值的问题平台因变量,进而运用二值基础模型、多项LOG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对网贷平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对风险特征进行深入识别和分析。结果发现,平台热度、借款期限、投资集中度等是网贷平台风险发生的负向因素,预期收益率、运营时间等是网贷平台风险的正向因素;投资集中度和借款集中度在提现困难问题上的反向作用体现了投资人和借款人不同利益诉求:投资集中度上升,提现困难问题发生的概率下降;借款集中度上升,提现困难问题发生的概率则会上升。  相似文献   

6.
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注。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P2P网贷平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P2P网贷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监管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P2P网贷最早产生于英美国家,在健全的信用体系基础上,其模式主要是线上个人对个人。而在P2P网贷平台进入我国后发生了一些变异,这是因为我国传统金融的垄断性以及征信体系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制度的完善不能照搬国外,必须把握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1706家中国P2P网贷平台的数据,建立多值logit模型来研究平台特征对平台运营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无资金托管、预期收益率、投资期限、高管是否有从事金融行业经验、是否加入监管协会、是否有经营许可证、是否允许自动投标、是否允许债权转让、有无经营许可证对平台运营的稳健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平台的影响也存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者、平台和监管部门这些P2P网贷市场主要参与者分别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P2P网贷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从提取方式、覆盖面、资金管理、赔付模式介绍了P2P网贷平台风险备付金的运行情况,之后分析了P2P网贷平台风险备付金制度存在规则制定不合理、资金管理不到位、赔付模式有漏洞等问题,最后提出了P2P平台应当完善备付金提取制度、明确备付金所有权、加强多方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状况对比和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对于P2P在校园内的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了该校园内网贷平台是如何规避P2P传统网贷平台所带来的风险。之后,从盈利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种新模式的优点及对投资者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沈霞 《征信》2017,35(3)
目前,我国P2P网贷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平台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定性专家打分方法,构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并对我国60家P2P平台进行信用评级.研究表明:构建的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对网贷平台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评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为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KMV模型是近年来在国际金融领域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模型之一,就其本身的框架而言,该方法实际上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通过计算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量化信用风险,它包括了一整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库.本文主要以江苏省10家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基于2013年各行的财务报告与财务数据,运用KMV模型的基本算法与思路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一个带有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中讨论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信贷因素,并检验了金融加速器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受信贷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影响,宏观经济变量都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模型模拟出的产出、实际利率和投资等主要变量的相对标准差都与实际经济数据相似;同时,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显示,相对产出等其他变量,货币政策对于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有着更好的控制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创新持续升级,市面上涌现出大批网络贷款公司,网络贷款产品层出不穷.一部分企业凭借平台、数据、流量和产业链奈优势,掌握了巨大的资源,形成复杂的借贷关系网,蚂蚁金服便是典型的代表.本论文通过回顾蚂蚁金服上市前后的风波,比较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过程与原因,分析蚂蚁金服资本运作背后存在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旨在梳理归纳一些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管控的方法,为金融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佘伯明 《征信》2016,(6):21-25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因素.加强基于信任网络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满足中小企业各信任层次融资需求的信用信息平台,增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性、联动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我国国情,对其中已符合市场化运作条件的短期出口业务,分析其商业化优势并思考解决策略及具体步骤。在保持中国信保现有的行业主导模式下,若能针对其中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符合市场化运作条件的短期业务部分,放开一部分市场进入壁垒,允许有条件经营这部分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针对严重供需不平衡的中小企业拓展业务,将开发巨大的潜力市场,增进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估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秋霖 《金融论坛》2005,(6):14-19,54
本文借助于Burkett的双曲交易函数对1980~2003年中国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况进行估计,从而明确了中国信贷市场各年的非均衡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与非均衡程度。结果发现:信贷需求者的意愿需求、供给者的意愿供给均经常大于实际供给。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供给数量主要取决于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当年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余额年增长率。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需求数量主要取决于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信贷扩张分析,表明我国信贷弹性波动较大、信贷密度增长较快、信贷深度显著增强;把信贷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将1997年命名为中国信贷市场"二元转化年".从信贷集权与分权角度深入探讨了信贷市场变迁动力,明确提出了金融能量守恒的定律;通过计量模型证明二元信贷与二元经济高度相关.本文建议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市场,开创金融机构的"蓝海战略",创新多种信贷产品,强化信贷有效竞争.  相似文献   

19.
戈志武 《征信》2016,(10):55-58
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发展势头良好,信用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化和公信力不足、金融机构应用评级结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完善法规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扶持评级机构发展、丰富评级监管手段、加强违约率系统考核、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培育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