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能。针对当前勤工助学的现状,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视角,文章探索勤工助学的育人新路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实现服务与培养的统一、资助与育人的融合,开创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局面,把勤工助学更好地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  相似文献   

2.
朱文斌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06-207
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资助制度之一,不仅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助学活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而且具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扩宽知识、强化技能、身心健康等育人功能,这是一种"自主性资助",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方向。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高校教师推动、学生团队带动、学生个体能动的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全员育人与资助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助困、励志、强能"的育人目标。西南科技大学运用三级网络机制和助推"励志2+4"工程,调动学院和学生团体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助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存在分歧;重视物质帮困、忽视精神帮困;没有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等。在今后工作中,应用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须要进一步努力,做好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前伊犁师范大学现行的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统称为困难生)认定过程中的问题;困难生评定奖助学金中的问题;资助以物质和经济为主,忽视困难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现状;受资助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本文旨在构建新型资助育人实践体系,将从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育人工作队伍、育人过程监督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高校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困难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随着勤工助学主体范围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当前的问题是高校时勤工助学认识还待深化,应该将勤工助学活动与育人功能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不足,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勤工助学新理念,积极探索勤工助学与育人并举的新范式,强化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探索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文章首先就学生资助工作中各项资助内容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目前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资助机制、建立认定体系、发展型资助转型和构建评估反馈机制等完善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立了"奖、助、贷、补、减、免"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多元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对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内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发展趋势来看,仅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资助的育人功能,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存在观念落后、主题局限、方式单一等问题,从破解资助育人难题的角度出发,文章阐述了"三全育人"资助育人运行机制,通过挖掘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将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强化受助的思政工作,给予受助学生更多的帮助,提高素质,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勤工助学是高校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并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近年来,高校后勤部门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其管理工作亦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探讨如何将勤工助学的用工体制、管理体制与育人要求结合,对后勤勤工助学岗位的性质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部门和学生双赢的局面是一项较复杂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邓禄 《现代商贸工业》2023,(23):106-108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育人资源,在思政课中发挥好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既有利于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又有利于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还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找到人生新航向。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依托工匠精神,挖掘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课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满足家庭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实现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研究,要以人为本,将物质援助和德育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拥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真正走出贫困。因此以广东金融学院会计学院过去十年资助工作数据为例,浅谈育人资助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12.
学生资助是我国教育扶贫最直接的手段,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召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明确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要求,找出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以及针对相关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路径和方法,顺应新时代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推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致力于为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是新时期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启航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化教育全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及职业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企业的实践性优势能与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有效融合,实现高职学生到企业职工的无缝衔接,缩短技能型人才到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促进学校课程建设顺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内生动力。因此,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高职高专在不断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商业文化融入思政课,以期实现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建设的现实追求。在分析苏商文化精神内涵特征基础上、探讨融入思政课内容、意义价值及实现路径,充分发挥产业(行业)文化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素养优势,试图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上"两张皮"问题,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等充满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金课。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在高校资助育人中也有体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扶贫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然迎来新挑战。而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深化到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无疑是面对挑战的新思路。通过对长春市8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并深入贫困县进行入户走访,对资助管理工作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难等级认定制度缺陷、重物质轻精神、资金来源较少等问题,提出从顶层设计、思想教育、社会参与的对策,助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党和政府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及发展性资助理念的影响下,结合当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及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运用互联网思维探讨创新资助育人精准工作的模式:认为在保障信息的准确与畅通的前提下,实现认定过程的精准与公正;在合理统筹资助形式的基础上,推进资助育人的内涵丰富;在宣传与监管并行的机制下,保障资助项目精准落实,最终完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受鱼-授渔"的完美升华。  相似文献   

18.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重拾、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潮。"工匠精神"以其特殊的内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入了人文精神和伦理意蕴,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鉴于此,通过对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了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以期有的放矢地对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成长成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出发,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以进一步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重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活动持续丰富、思想教育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奋斗动力、提高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但仍然存在贫困生认定不精准、贫困生的按需资助不充分、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搭建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多元能力训练平台、构建多维资助育人体系等解决路径,进一步实现职业院校"助困·扶志·强能"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