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中,并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实现了创新。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模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目前我国的商业模式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雏形。互联网技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金融模式发展、转变,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这种转变感触颇深。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金融特点的中国模式成为金融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建立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金融创新,解决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门户六大类型。其中前三类涉及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点对点对接,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所在,后三类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及利用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本文通过对于现行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监管模式进行分析,预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方向,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等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未来金融行业将是一个充满机会与竞争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出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原有的金融模式弊端层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金融行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正在寻找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社交网络、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等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因此产生,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绍波 《商》2014,(46):127-127
本文主要是研究互联网金融事业未来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趋向,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它不仅有助于填补我国金融市场需要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响应了国家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崇金融创新的总方向,切合我国进一步建设金融强国的总方针,以对相对应的创新模式进行监管和规范化为目标的基础上,对今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动向及特点,对优化调整经济组成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具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义 《商》2014,(29):165-165
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独特优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互联网金融,并着重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基础上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代表了新时代下的金融发展趋势。可以说,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把握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解决金融机构融资难题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模式研究,将注重对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寻求更加方便快捷及安全的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网络购物及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类金融支付模式已经成为支付的主要模式。同时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浅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笔者阐述了对于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翼 《中国电子商务》2013,(24):286-286
通过分析金融服务行业的演化过程可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技术逐步从提升内部效能的后台转变为建立服务渠道与集成协同业务的前台,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纵向集成关系逐渐转变为具有很高细分化与专业化的中小机构的协作竞争网络。而普及应用的互联网,促使进一步提升了金融的电子网络化,用户逐步开始接受网上银行、电子交易以及其他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基础性金融产品服务。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原因,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社会经济市场潮流发展方向以网络化和数据化为主,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与大数据之间的融合发展。大数据作为金融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为金融产业快速、及时作出准确的商业决策,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支持,为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同时推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化创新,有效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运营效率、企业收益,帮助企业降低和减少了商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了企业营销的精准性和准确度。基于此,本文针对大数据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希望对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传统金融的距离,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具有非常丰富的融资服务功能。如何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关系,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社会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数据化与网络化,大数据以及金融融合交叉发展得越来越密切。作为金融中最为核心的资产之一,大数据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高速获取能够帮助做出准确商业决策的信息,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推进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创新,让互联网金融中的企业有效地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经营绩效、规避风险、营销精准;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一步步地解决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信用评估、金融格局演变等不少难题。  相似文献   

15.
16.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疾。我国中小企业的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创新。而互联网金融则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因此,互联网金融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带动了诸多行业内部的变革与发展。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与科技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受到了冲击,而财务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谋求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此,文章将简要阐述在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进行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银行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兴起,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现有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不断创新现有的营销模式,使银行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同时也能够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更加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快速转型。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商业银行的营销造成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创新策略,不仅仅为现代相关研究创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行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我国的金融发展出现了新业态。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银行业务范围也因此逐渐拓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体制仍不完善,出现了多种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响了银行的运营和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亟须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来维护金融秩序。文章研究了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成果及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了管理方法,以帮助银行经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1)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加金融二者有机的融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对金融这个领域重新运作、重新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互联网金融各个类别的发展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让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全,促进传统金融行业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