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强宏观调控、强调微观搞活的总体思路下,特区应当率先建立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良性循环.换言之,特区金融制度应当既赋予金融管理当局实施金融管制的权威,又留给金融企业创新的余地和冲动.因此,特区的金融管理要“特”,特区的金融产品也要“特”,以先为特,以优为特,以特创特,带给特区经济发展新的生机,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雷比璐 《南方经济》2000,(10):77-78,80
前不久,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在广州联合举办纪念经济特区20周年座谈会。倡议创立特区的老前辈、老领导林若、吴南生、张汉青等领导同志与30多位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堂,共同就经济特区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特区在新的开放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会内容综述如下:一、20年的发展经验.对进一步开放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座谈会上与会者通过回顾特区20年来的风雨历程,深切地感到,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及成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特区事业,如日中天。特区启动了…  相似文献   

3.
4.
“三个有利于”,是指判断事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这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事以事实为根据,以客观效果论是非;而敢不敢、能不能这样做,首先又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思想解放与否的问题,有无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日,经过四个多月的考察和筛选,俄罗斯首批六个经济特区最终所在地终于浮出水面。从2005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俄联邦经济特区法》以来,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就掀起了一股争相申请建立经济特区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张馨 《特区经济》1995,(7):25-25,50
<正>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区”,在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受到我国经济总环境与大气候的根本影响和制约.这样,我国改革所遇到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与困难,在特区也都存在着,并且如同全国一样,经济特区至今也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如此,由于市场机制尚难以有序有效地运作,随着特区经济规模的加大和运转的复杂性加深,人们不能不更多地采用行政等非市场手段加以干预和调控,这又引起了特区之“特”逐步弱化的说法.这些,部从根本上决定了特区财政存在体制与政策上难以避免的困难和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贫困,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密切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几年来,由于政府对贫困地区进行各种方式的扶持,并不断实施以新的措施,扶贫工作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懈的确存在。而又被人“忽视”了的特殊群体。了解了她们的生活.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9.
10.
江泽民的特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田 《特区展望》2000,(5):7-11
创办中国经济特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的治国杰作。邓小平同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特区之父。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把中国经济特区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特别是江泽民同志的特区思想,既在邓小平特区思想基础上一以贯之,又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富有新的创造。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特区思想,对于正确认识经济特区的历史命运,消除一些人对经济特区的不良认识,增创特区的体制优势,创造和迎接中国经济特区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帮助。   在特区创建之初,就以面向世界的眼…  相似文献   

11.
廖伟庭 《特区经济》1992,(12):35-37
<正> 一、对特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在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中,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经营机制的日益成熟,以及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原有经济结构的不适应性,在经济特区,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在宏观上就体现为调整行业构成,微观上则表现为企业调整产品的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以适应特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对经济特区来讲,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如在特区创办初期,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和改善特区投资环境的需要,特区的经济政策曾以发展旅游业和吸引“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为主要目标,对特区在开创局面、筹集资金、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理论界对贫困根源的探索贫困,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三P”问题之一,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引起了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纵观理论界对贫困根源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把它概括为三大观点: 1.主体不发育论。这种观点也称素质论。素质论者认为,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即把人的素质作为导致贫困的终极原因。人的素质导致贫困,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这无疑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但素质论者却忽视了人的素质同时又是贫困所造成的结  相似文献   

13.
<正> 特区建设靠引进外资为主,因此,投资环境的优劣对于能否引进资金至关重要,千方百计抓好投资环境建设,为投资者创造和提供一切必须的投资条件,是特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特区预定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投资环境:须以投资者的眼光来衡量 影响资本增值获利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物质技术和自然地理等条件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环境,因此所谓投资环境,指的是决定资本投向、影响资本增值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统一体。 毫无疑问,所谓的投资环境是用投资者眼光来衡量的,而不是受资地区自认为如何就如何的。投资者衡量投资环境的出发点,是资本增值和投资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衡量投资环境的具体尺度或标准,则是一种比较,是几个可供选择的投资地区之间的环境比较。例如,外国投资者若要决定是否到中国投资,就要研究和衡量中国的投资环境,而衡量的具体尺度,就是把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加以比较,即放到国际环境中进行比较。当要决定到中国的哪一地区投资时,就把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放到全国的环境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去评价投资环境的优劣。投资环境是以投资者的眼光来衡量的,因此,特区环境的建设一定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规划和设计。特区不是投资者,但特区却必须以投资者的身份去考虑特区投资?  相似文献   

14.
经济特区在新的形势之下,必须增创新的优势,才能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创新优势的思路: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方面的新优势;二是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创产业新优势;四是加强管理工作,增创现代化管理的新优势;五是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创新优势的关键在于先行改革试验,目前可先进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口岸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地方税制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改革等方面的试验。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农村经过几年的改革,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决不可估计过高,实际情况只是少数人和少数地区开始富裕起来,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少数地区还没有摆脱贫困的状况。中央一九八六年一号文件指出:各级领导和每个部门都要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十分重视这些地区的工作,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现在,我就如何借鉴“三西”建设经验,改变甘肃、青海、宁夏贫困面貌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沉睡了千百年的贫困地区的人民已经觉醒。他们已不堪忍受贫困,群策群力向贫困宣战,原来风平浪静的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现在已是矛盾重重,到处是“失衡”,到  相似文献   

17.
张琦 《开发研究》1989,(4):58-59
<正> 贫困是比较经济学在区城劳动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数量和质量拥有度上,以及生产的水平、生活水平、发展潜力、生产素质潜能上动态变化上认识的反映,是人们对于不同区域和主体之间多维意识层次上比较中质与量的表现。因此,贫困首先应是人们认识上追求发达与富裕的反馈思维与客观现实利益比较上“时差性”的“缺口”与“空格”的弥  相似文献   

18.
19.
申勇 《特区经济》1996,(3):20-21
<正> 本文从体制转变入手,以独特的体制转折成本有关理论为基础,着重对比分析了特区和内地的体制转折成本的差异,提出了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体制转折成本分析 经济体制既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同时又是稀缺资源的具体配置方式。一般来说,它有两种形式: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另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者可以相互转变。当一种体制运转不灵,缺乏效率时,就会在既定经济制度框架下或者在改变经济制度的同时,转向另一种新的高效运转的经济体制。当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转变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体制转折成本。 影响体制转折成本的因素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经济体制转变前的状况。包括经济体制转变前的企业制度状况、所有制结构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市场体系状况、宏观调控状况、人的素质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状况等等。经济体制转变前的状况是影响体制转折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制进一步转折的基础。如果经济体制转折前的状况好,体制转折成本就会低些。如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渡中,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就会低一些。相反,经济体制转变前的状况差,体制转折成本就会高,如有些地区市场体系没有建立,要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花很大的成本去建市场  相似文献   

20.
李凌云 《特区经济》2008,235(8):16-18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相对于"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即"新特区"来说,经济特区作为"老特区"的改革实验田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似乎已经完成了其作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实验田功能和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的"特区之位"已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所取代。其实不然,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仍将继续发挥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