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主题餐厅的活力和利润来源于忠诚的顾客,而影响忠诚顾客的关键因素在于消费意愿。该文从体验消费视角,在清楚界定主题餐厅概念的基础上。选取顾客是否愿意到主题餐厅消费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主题餐厅消费主题、消费产品、消费感知物有所值和顾客生活形态特征作为解释变量,构建kgistic二元选择模型,依据对重庆市572位顾客的调查,对其到主题餐厅消费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顾客对主题特色、菜品特色的好奇心,对菜品质量、菜单设计、服务水平、消费成本的合理预期的认可,家庭收入与顾客到主题餐厅消费的意愿选择正相关。顾客对主题餐厅消费信息的了解程度、消费经验与到主题餐厅消费的意愿负相关。菜品品种、接待能力、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是否愿意到主题餐厅消费意愿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城乡居民消费取决于两个视阈的特征: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促进消费增长,但效果却不理想,而稳定消费作为被忽视的另一个视阈,值得关注吗?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城乡1985-2011年实际人均消费数据,测度消费增速放缓和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城乡层面两种福利成本的大小关系,从定量意义上说明稳定消费为扩大内需不容忽视的新视阈。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各省份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并不必然远小于消费增速放缓的福利成本,相关参数合理取值范围之内,前者大于后者是更为普遍的情形。因此,稳定消费视阈扩大内需具有不容忽视的政策空间,政府应该在把促进消费增长作为扩大内需工作重点的同时,合理兼顾消费稳定。  相似文献   

3.
文化消费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消费是我国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研究却相对滞后。通过对文化消费概念以及其与物质消费、消费文化、文化生产、物质生产等的关系辨析,进一步厘清了文化消费的内涵,以利于对文化消费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消费需求呈现感性化、个性化、模糊化的特点,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应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增加营销的知识含量,强化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的互惠、互动关系,组织消费者系列化,为企业培养基本顾客,从而降低营销成本与营销风险,提高营销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接支出法和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成本进行测算,得到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年龄的老年人生活成本。该成本是一个年度的静态的成本,为了能够对年度的成本进行更新,提出老年人生活成本标准消费系数的概念,目的在于利用这个标准消费系数和每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年度调查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成本进行年度更新。据老年人生活成本标准消费系数,老年人的生活成本是家庭人均成本的1.9倍左右。需要尽快完善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养老保险的筹资力度,弥补其生活支出的不足,并在减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中考虑老年人的额外支出,以期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朵 《当代经济》2016,(11):39-41
消费环境对居民的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制约,或者促进.本文从消费环境方面来讨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得出改善消费环境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双向的特点,本文建议应着力改善消费软件及硬件环境,从而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7.
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职务消费的外在性、扩张性本质上要求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对其进行限制,而当前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制度乏力已成为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从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等角度着手创新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结合人口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从社会男女性别差异方面出发,论证这些差异会造成男性与女性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及其购买决策过程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而针对这些男女消费市场的特点,提出一些调整居民消费结构的措施,以增加居民消费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出现了主力消费群体大面积"厌消费"的现象,使得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消费难以提振。当前中国正承受着高通胀与泡沫膨胀的巨大压力,部分正在成长的主力消费群体也呈现出对消费的理性与节制,其发展势头与日本的"厌消费"越发接近。该文通过分析"厌消费"的形成背景、影响因素及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了中国消费不足与日本"厌消费"的特质异同,并从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层面提出促进消费适度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消费的扩大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一环.文章以边际消费倾向为切入点,利用ELES模型估算了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根据其实证分析结果,建议应优先关注和加强对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这几大类消费品在农村市场上拓展的研究,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历程,各种理论在中国广告市场得到广泛实践。这些广告理论与消费形态是否契舍,决定了广告理论能否正确地指导实践、引导消费。中国当代消费形态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并呈现出许多中国特色,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广告理论以适应新消费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李炜 《经济经纬》2004,(4):133-135
中国是一个消费信贷起步较晚,并且很不充分的国家。一方面这与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关,同时也与收入不平衡和信贷政策有关。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就要从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加强防范信贷风险等基础性工作着手,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31省市2001~2005年均衡的平行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各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进而通过产能指数测度各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耗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产能指数也较高,能源消耗效益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外部性理论下汽车消费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1月,在国家汽车产业扶植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汽车消费量激增。面对这种情形,汽车消费所引起的外部性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话题。其中汽车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更多是一种负的外部性,而且由于环境资源这类公共产品并不具备排他性,市场并不能使它们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政府应该从技术措施、道德措施、法律措施三方面入手,规范汽车生产、流通和消费市场行为,内化其所引致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5.
消费率偏低原因探析及解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预期收入支出失衡、消费结构难言合理、市场机制建设滞后、预算外资金漏使用、税收体制削弱消费的原因,我国消费率长期偏离正常水平,导致内需不振。为此,需要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预算外资金需监管、优化税制激励结构,全面有效地提升我国消费率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我国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文章阐明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指明了培养绿色消费观的必要性,探讨了建立绿色教育体系及制订相应消费政策等培养绿色消费观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社会在碎化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消费成了一个主题范畴.人们以消费商品的符号和意义为联结形成消费部落.对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现象.本文将从微观社会学和人类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如何对这一消费群体进行部落营销,部落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以及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角色的变更.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投入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农民文化消费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生活进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提高能效增加高耗能工业产品竞争力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泉  佟庆 《经济经纬》2004,(3):79-81
加入WTO后 ,我国工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笔者初步剖析了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的状况及其内在原因 ,指出成本中存在的“剪刀差”。通过我国和发达国家产品能耗数据的定量比较 ,笔者认为在目前状况下 ,节能降耗是提高高耗能产品竞争力的最重要选择之一。我国必须抓住全面入世前的过渡期 ,通过大力提高能效及时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