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控制气候变暖与CDM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暖,确立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换取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国可通过开发CDM项目,以获得收益,提升技术实力,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清洁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增长点。面临四大发展瓶颈近年来,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总体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清洁技术产品领域稳步发展,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当代同类产品的国际水  相似文献   

3.
从国外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看北京经济新增长点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技术产业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清洁技术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的缓解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借鉴美国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北京应积极支持清洁技术研发和清洁技术企业发展,推动清洁技术产品、能源消费,培育北京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金融机构也在期待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在举行的“关于中国金融机构如何理解气候变化以及如何参与和识别清洁发展机制下投资机会的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看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方兆本指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国内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收益,我国存在着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小马 《中国品牌》2012,(6):47-47
随着5月份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的召开,中国各大日化品牌也把绿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中,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浓缩技术在清博会独占鳌头,小小的一包洗衣粉浓缩的是"绿色"精华,并一举获得"2012新清洁绿色贡献金鼎奖"。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日化龙头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品范围已经涵盖"织物洗护、餐具洗涤、消杀、家居清洁、空气清新、口腔护理、身体清洁、头发护理、肌肤护理  相似文献   

6.
国内清洁柴油的加氢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保法规的出台和原油劣质化的日益严重,深度加氢脱硫技术及相应的催化剂研究成为热点。分析了中国清洁柴油生产对加氢技术的需求,介绍了国内两家主要加氢研究机构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清洁柴油加氢技术。这些技术均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为企业生产高质量清洁柴油提供适时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加了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还对中国生产清洁柴油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3月26~28日,2014年中国清洁电力峰会与2014年中国国际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展览会同期举行。一边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一边是产品展示的平台,呈现出展、会“共赢”发展的姿态。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18日,由瑞典大使馆环境科技中心承办的清洁技术(生物质能)创新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作为由瑞典对外交流委员会、清华大学和瑞典驻中国人使馆共同主办的"创新瑞典"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集中呈现了瑞典当今及未来在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生物质能领域的创新政策、技术及实践.70余名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媒体的各界代表受邀参会,并围绕着生物能源与清洁技术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向往有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安全健康的和谐生活环境。而要达到这个环境,清洁卫生是必备条件之一。清洁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可以说迫在眉睫。近日,首届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海外投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其中很多集中在清洁能源领域。清洁能源是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排放的能源,其分为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复的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和非可再生的以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核能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不断创新,在国内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电力的同时,海外投资清洁能源电力项目也开始风生水起,发展势头良好。投资国家涵盖很多非洲国家及巴基斯坦、缅甸、南非、巴西、加拿大等国家,惠及亚洲、非洲、拉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区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海外投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散和降低海外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立云 《北方经贸》2013,(11):31-32
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是改变中国对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的唯一手段.中国近十年来在清洁能源上的投入巨大,收效显著,为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还应该在技术开发、法律保障、政策扶持、市场开放,以及国际合作、公民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开辟第二找矿空间阶段,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迫在眉睫,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亟待加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地勘单位循环经济发展进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地勘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技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区总干事卢思骋在北京召开的"低碳创新、全球携手"论坛暨2014年WWF气候创行者颁奖典礼上坚定地说。本着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原则,在原有的清洁能源技术、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基础上,以低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技术"成为了新的发展重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卢思骋表示,"我们认为低碳技术的创新、推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内主要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清洁能源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而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更是造船和海事界关注的焦点.于12月3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技术大会——海上风电安装分论坛上,来自船舶建造企业、船舶检验机构、研究咨询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分析了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并对如何更好地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商务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2010年11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环顾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的引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低碳技术等领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小马 《中国品牌》2012,(6):46-46
2012年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CICIE2012)的隆重召开为不争春也不羡夏的五月平添了一抹绿色。此次清博会以"新清洁点亮新生活"为主题,汇聚全球的最新清洁技术和理念,向全社会奉献了一场"新清洁"的饕餮盛宴。其中,作为洗衣液领导品牌的蓝月亮在清博会上有不俗的表现,蓝月亮多年来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产经营理念,把绿色带给千家万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自1997年京都环境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都以保障居民健康、改善区域及全球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能源局对能源工作的指导思想,推进能源转型升级和落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4月25日-27日,由中国能源学会主办的"中国能源学会二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清洁能源绿色生态之路"会议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是随着《京都议定书》清洁能源机制发展起来的,目前清洁能源机制(CDM)是中国最主要的碳金融交易方式.在分析中国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借鉴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费婕 《商》2013,(19):270-270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受到能源的制约,特别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清洁能源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清洁能源是否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在于技术的支持,同样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与引导,是清洁能源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主要从现在国家对清洁能源的财政补贴状况分析,完善扶持制度,实现清洁能源的发展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年可谓是中国的“低碳元年”,各行各业无不掀起一场“低碳环保”的新风潮。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李春玉作为中国工业燃气领域的权威专家,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历经10余年的艰苦研发,终于在环保节能燃气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SE-6”超能”燃气。此项发明专利,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