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在殿上问群臣,什么人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最陕乐,有人说金榜题名最陕乐,还有的说富甲一方最快乐,但是朱元璋听后都摇头不以为然。这时候有个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2.
说“一”     
说“一”□沈玉春“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丁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一”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而见全豹。所以,对于“一”,要“谨...  相似文献   

3.
借得“光亮”照我行王洪武一位日本朋友曾感慨地对一国人说:“你们中国乒乓运动称霸世界20多年,为何不用它来做做球衣、球拍、救桌、球鞋的大生意呢?”言下之意,我们如借“乒乓强国”之“光”,即可大赚“乒乓器材”之财。这是很有见地的。“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  相似文献   

4.
守持俭德     
俭德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今智者无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要谛,兴国之根本。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都深晓此道,崇尚俭德,力戒奢侈。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在行军路上听到了杜鹃鸟的叫声,就问身边的军师刘基:“此乌在说什么?”“它在对主公说:‘独掌山河’。”刘基答道。“此鸟对刘卿说什么?”太祖问。“辅弼山河。”刘基答。“作田农夫听到什么?”太祖问。“麦子黄了,快快收割吧!”刘基答。  相似文献   

6.
墨子曾经说过:“国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说的是一个国家不选用贤士,则国家必然灭亡。企业,一定要选对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可企业用人时是先选用有才能的人,还是先选用有德行的人呢?  相似文献   

7.
怎么理解“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关系?“国富”,应当建立在“民富”的前提下。只有民富了,国才能富。我们过去常常讲“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应该倒过来说,即“小河有水大河满”。  相似文献   

8.
国学是企业文化的“基因” 国学一说,产生于上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当时为了有别于西学而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何为国学?严格意义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相似文献   

9.
市场竞争,商战迭起,风云际会,以人为本。人才,愈来愈被方方面面所认可。 从政治、军事到商业、外交、从科研开发到市场营运;几乎所有的领域内,无不对人 才抱有巨大的期望。 同一种产品,有的畅销走俏,有的则是积压停滞,怨天忧人,诅咒运气,都变更 不了现实世界。改变环境,重现春光,惟有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一种产品、一个 单位、一项事业都凝聚着对人才的渴望。俗话说:“用好一个人,走活一盘棋”。没有 高质量的人才,岂能有高质量的世界呢?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维、有思想的。 有什么思路就有什么出路,这早已是多…  相似文献   

10.
这里也一样     
《中外企业文化》2008,(7):81-81
有个人来到一个镇上,问一位老者:“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慢慢地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这个人说:“他们糟糕透了,很难相处!”老人于是说:“这里也一样。”片刻,又有一个外地人走过来问这个老人:“这个镇上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又问:“你以前住的那个地方的人怎样?”他说:“他们非常友好,如果不是工作原因,真不想离开他们呀!”老人慢腾腾地答:“这里也一样。”  相似文献   

11.
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门前有二棵树,荣一裸,桔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荣的好”。二徒弟说:“枯的好”。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此时师父点头称许。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总会计师》2013,(11):150-151
早在1368年,明朝建国不久,朱元璋就下令:“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那么为什么会出如此奇葩的一道命令呢?是浙江、江西、苏松的人得罪了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对浙江、江西、苏松的人有偏见呢?其实都不是,朱元璋给出的理由如此:“以其地赋税多,恐飞诡为奸也”。这个理由很无奈,但也很真实!浙江、江西、苏松人是当时的税收大户,  相似文献   

13.
胡炜 《中外管理》2014,(1):94-95
当好下属的导师,是组织中每个管理者提升领导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的必修课。人力资源部门如何运作好“导师制”?关键点都有哪些?  相似文献   

14.
虚己盈人     
战国时代,杨朱南游沛邑,与西去的老子在大梁郊外相遇,结伴同行。半路上,老子叹息道:“原先我还以为你是个可教之才,现在才知道你简直不可教诲。”杨朱听了,默然而行。到了旅店,杨朱亲自给老子递上毛巾和洗漱用具,然后跪行施礼,问老子道:“方才在郊外,先生为何说我不可教诲呢?想来我肯定有什么过错。刚才在路上没有空闲,现在先生有空了,学生冒昧请教。”老子说:“你走路时昂首阔步,眼中无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谁还能跟你一起相处呢?记住,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污黑,极有德行的人好像德行不足。”杨朱听罢,恭敬地说:“谨听教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自信     
《英才》2010,(1):12-12
唐宣宗未做皇帝之前,在香严禅师门下做小沙弥。两人路经瀑布时,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还是沙弥的宣宗接口:“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禅师说:“此诗喻你迟早要去做皇帝,到时别忘了天天礼拜。”宣宗问:“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礼拜何所求?”禅师说:“无求他人,礼拜自己。”礼拜是不断提醒自己:自知、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6.
聆听的艺术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如此则满腔杀机也。”会说更要会听,因为“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事实上,“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会听,首先是要听懂那些说出口的话。“销骨口中,生出莲花九品;铄金舌上,容他鹦鹉干言。”“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相似文献   

17.
《财会月刊》2008,(4):I0004-I0004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的令尹,被后世视为列国名相。《列子·说符》记载: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他何谓“三怨”,这位隐士回答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相似文献   

18.
洪威雷  任秀霞 《秘书》2014,(3):24-25
何为“学问”?“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学”以解“问”,其问如“伪”,“学”岂能真?有了真问题,才能有真学问。正确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调研课题,往往比对这一课题进行调研更加困难,也更有价值。因此,无论是在政策研究领域还是在秘书工作领域,有识之士大多认为,选择调研课题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了,上任之前他问孔子:“您是一位智者,您认为我如何才能当好地方行政长官呢?”孔子说:“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只能告诉你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相似文献   

20.
聆听的艺术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如此则满腔杀机也。”会说更要会听,因为“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事实上,“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会听,首先是要听懂那些说出口的话。“销骨口中,生出莲花九品;铄金舌上,容他鹦鹉干言。”“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