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既是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就整个宏观层面而言,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凸显;从供求方面来说,供过于求是市场矛盾的基本面;从价格走势来说,通货紧缩是价格变动的主要方向;从居民消费倾向来看,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现实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宏观经济格局的这一根本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城乡居民消费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应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促进消费的良策.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2.
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储蓄、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长处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阶段,延边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消费拉动型”增长,即消费是拉动延边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给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我国近十年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理论与实践已证明,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难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只有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才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最优选择。最后,就我国如何启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本文对1998年以来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结构型特征以及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理论对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得出云南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的结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的形势,云南在消费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扩大出口需求难度较大情况下,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的格局,最后,根据结论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筠 《新疆金融》2006,(B10):22-24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扩大消费需求与扩大投资需求相比,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8%。而且消费需求的扩大也将为增加有效投资需求创造更大的空间。消费需求不足,必然使大量投资形成产能过剩,从而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长困难,进一步降低整个居民购买力,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造成生产过剩并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来说,扩大内需的最佳策略是扩大消费,再由消费诱导投资,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是最有效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竞争手段的所谓高端化,实质是落入了"营销管理陷阱",即从吸引潜在客户群体眼球、促销活动渲染,到推动优惠性销售活动进入高潮以结束营销终端。同一区域内多家银行因营销手段竞争而"劳民伤财",营销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忽略了真正体现营销胜负的商业银行"内涵式"竞争。"十二五"规划关于在调整收入结构等政策性语言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政府的坚决态度,即把我国目前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逐步转化为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因此各家银行必须吻合政府主导方向、符合"十二五"规划要求,提早关注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的应对策略。本文就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与"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结合点,进行扼要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人民银行为贯彻国务院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方针,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为动力,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运用价格型调控工具,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健康发展。2006年12月末,湖北省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率较高,消费率偏低,净出口影响较小,从而导致投资增速的回落对自治区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大。根据GDP的支出法核算公式(GDP由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部分组成,即三大需求),从对经济的贡献度来看,2012年三大需求对经济的贡献度分别为84.6%,39.4%,-24%。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方面。而对于经济欠发展地区来说,投资将是今后乃至更长时间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靠项目,项目落实靠资金,资金是投资的第一推动力,信贷资金又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投资拉动背景下,研究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光辉 《金融博览》2005,(12):19-19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我国经济正走出紧缩的阴霜,各项经济指标趋于正增长,在我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创造的业绩叫好时,也不得不注意到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及增速不协调,投资快速增长,而消费却显滞后,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特点十分明显。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促进消费与投资的均衡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消费信贷作用,提升消费水平及消费总量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挖掘市场消费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投资与消费是一国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动力,投资与消费比例问题始终是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争议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各国投资、消费占GDP比例的经验数据,并与国内进行比较,同时针对近年来人们对国内价格、消费水平及收入状况产生的错觉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一般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是"下台阶论",即中国经济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将不再可能继续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幅,未来将退守到6%左右;即便如此也是全球的"一枝独秀"。二是"长期高速增长论",即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只要投资在未来仍然保持高增长(比如20-25%),则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低于8%,此种观点往往特别强调行政周期对投资  相似文献   

15.
赵云忠 《金融与市场》2009,(11):58-60,32
投资与消费一直是经济学十分注重的两项经济模型分析指标,二者的内在联系强弱及比例关系同样是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及经济结构的比例是否失调的重要表现。鄂尔多斯市经济近几年一直以高于全区、全国的速度高速发展,投资对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肯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投资与消费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为促进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银行信贷余额、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长短期方程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我国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发现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应的原因,但是反向却存在因果关系。并据此对我国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证券导刊》2011,(35):64-65
2011年第二季度.出口对GDP增长率贡献度为-0.7%,消费贡献度为47.5%。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型正在进行中.而个税调整是提高民众收入经济转型的一个开始。因此.消费类成为了本期天眼行业专家提示重点关注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就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贡献看,虽然相关的经济统计数据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但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主要是出口与投资,消费虽然也在增长,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在此条件下,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出现“拐点”的判断,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经济地区的标准。再从消费角度看,只有当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呈现平衡状态时,  相似文献   

19.
吕立新 《证券导刊》2012,(32):19-20
从投资增速看,经济增长尚不足忧虑,但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消费增长乏力、出口增长又出现波折情况来看,经济增速是否已经触底又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从宏观政策角度看,中央对于投资增加的力度会继续保持,甚或加大。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打造消费型经济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跃勤 《中国金融》2006,(12):46-48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俄罗斯石油出口规模扩张,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经济走出低谷、步入增长通道。但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单一、结构失衡和对外依赖严重的“荷兰病”症状也在俄罗斯表现得日渐明显。为了消除增长中的隐患,增强增长的自主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俄罗斯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挖掘居民消费与投资潜力、形成内向主导型增长的新战略。俄罗斯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等方面的政策选择及其成果,对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