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呐喊》作为鲁迅经典的小说集,有许多学者将其翻译成英文版本介绍给西方国家读者。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小说中有很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成为了小说翻译中最困难以及颇受争议的部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呐喊》译本在众多译本中堪称为经典;其中这些文化因素的翻译更为精彩。本文根据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方法,从人名、地名以及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动词这两个方面赏析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呐喊》译本。  相似文献   

2.
运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对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经典小说《祝福》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发现,杨、戴在翻译《祝福》中地点名词、民俗词、人称头衔词和其他中国特色词汇时,灵活运用了直译、意译、拆分法等多种翻译策略来顺应当时的翻译规范。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其翻译工作无疑是浩大而艰巨的,即使是所占篇幅极小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也是颇值得讨论的。目前,《红楼梦》有几十种英译版本,其中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这些译本分别代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及在各自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文章从杨氏夫妇的译本对古典章回小说的目录翻译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散文《湘西散记》描述着湘西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有其独特的语言美,中英文之间的语言美的差异巨大,所以翻译有相当的难度.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结合是中西合璧,既有中文语言功底,又有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中英两种语言的娴熟驾驭,为读者翻译了该文的英译本.根据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观中所涉及的语言美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在翻译此文时,如何体现原文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5.
参照杨宪益、戴乃迭伉俪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教授的两种英译本,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探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楹联翻译,证明社会符号学对译文质量的评价以及译者风格的分析所具有的潜力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关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1]中的部分人物语言为例,分析人物语言的评价意义,以及人物如何借助评价性语言资源实现人际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Gladys Yang)英译本[2]中译者针对人物语言的评价意义而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的艺术瑰宝。对于其翻译,历史久远,各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对《红楼梦》都进行过不同的研究,有关它的译本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要属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两个译本,他们虽然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栗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通过从这两种译本对《红楼梦》习语、人物语言、修辞艺术的比较研究,能让人更深切地领会《红楼梦》莫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翻译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同一个成语反复出现,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他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如果译词千篇一律,译文就显得词语贫乏、枯燥无味。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中的多样性。其中对“鸦雀无声”一词的多样性翻译,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9.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之所以选择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两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除了它们是到目前为止造诣很高的全译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两译本不论在文本选择、翻译目的,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总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对《红楼梦》翻译特别是对由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等人完成的两个英语全译本的研究对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数以百计的译本中,尤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堪称精品。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观点,尤其是翻译的目的论出发,对两译本中的片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大都认为杨宪益所译《红楼梦》中“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一句谚语忠实传达了源语文化内涵。通过综合分析关键词Heaven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英语本族者的语感证实,杨完益和戴乃迭用Heaven一词并没有像众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忠实地传达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关于翻译的标准,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具有多样性,所以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多样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同一个成语往往反复出现多次甚至十几次。虽然。这些重复出现的成语在意义上一般都是相同的,但不能不顾语境而把它们翻译得千篇一律。杨宪益和戴乃遮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的多样性,其中对“大惊小怪”一词的不同翻译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朱莉安·豪斯修订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个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它主要从语域的视角来评估译文的翻译质量。本文首先对豪斯的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运用豪斯的模式对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及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文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质量评估,以此证明豪斯模式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富含江淮方言,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依据自建"《红楼梦》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及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为例,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缘由。  相似文献   

17.
归化翻译能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而林译小说正是使用了归化的翻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主要文学作品.但林译小说不尽完美,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分析"林纾现象"可使人们对林纾有更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认知为基础的词汇翻译在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移植的过程。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高级活动,由于人类对事物分类并形成不同范畴的心理过程有等级特点,因此,范畴化可以分为基本等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英译本文化词汇的翻译,很好地解读了范畴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向西方人展现了清末中国一对夫妇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原作的风采得以圆满再现。本文通过对此译作的细细解读,结合林语堂美学翻译思想,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其所主张的翻译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赏析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介绍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及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希望可以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读者的翻译与赏析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