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股东代位诉讼制是当公司权益受到侵害,公司未能追究侵害公司利益人的法律责任时,由股东代表公司对侵害人提起诉讼的制度。其产生主要是源于保护小股东利益的需要。股东代位诉讼中的原告是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公司股东,被告是任何侵害公司利益,而公司无正当理由拒绝或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侵害人。公司的诉讼地位则应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原告一方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2.
试论股东代表诉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东代表诉讼又称派生诉讼、传来诉讼或代位诉讼,它已为各国公司立法认同,并成为保护少数股东利益的重要的司法救济手段。我国有必要明确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具体有:在原告主体资格上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规定单个股东股还是少数股东权,二是股份持有时间的要求,三是提起诉讼的股东是否为记名股东与无记名股东,有表决权股东与无表决权股东的限制;在股东代表诉讼的范围上规定为控制股股东、董事;诉讼请求范围包括停止违法和侵权行为、要求赔偿;诉前程序为30日即可;诉讼实体条件为实施了诈欺和严重疏忽行为、造成损失并不能用其他方式有效排除;律师费用胜诉由原告公司负担,败诉自行负担。  相似文献   

3.
公司可以参加股东代表诉讼的正当性在于其符合正当程序原理及诉讼的效率价值,也是股东代表诉讼诉权的性质所决定的。允许公司选择是否参加诉讼是其诉讼选择权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具体落实,符合该制度设立的初衷。基于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殊制度设计以及该制度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公司只应参加原告股东一方进行诉讼,而不宜允许其辅助被告。  相似文献   

4.
丁梅 《大众商务》2010,(8):219-219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公司法对此的规定还比较笼统,在实务操作性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在鼓励中小股东提起派生诉讼方面。本文围绕原告诉权的保障,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规范大股东和董事的行为,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公司法对此的规定还比较笼统,在实务操作性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在鼓励中小股东提起派生诉讼方面.本文围绕原告诉权的保障,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为能更好地保护公司的利益免受不正当行为的侵害,以及当公司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势在必行。本文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进行了法理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如何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洪涛 《全国商情》2005,6(3):26-28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肆意侵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屡有发生,作为一种维护公司股东平等原则及中小股东利益的事后补救措施和事前的一种有效预防约束机制,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便成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亟须解决的重要事项,但为了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以阻却滥诉,对提起此诉讼也有必要进行合理的限制。本文主要通过借鉴美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实践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以最终实现公平这一正义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含义和性质,分析了《公司法》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资格与前置程序,并就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与其他股东的诉讼参与、股东代表诉讼的赔偿责任范围、赔偿原则与诉讼费用的负担、对原告撤诉、和解等行为的限制以及公司与债务人的仲裁条款效力等法律适用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股东代表诉讼,又称派生诉讼、股东代位诉讼,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却怠于起诉时,公司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形态。基于对股东代表诉讼司法裁判的统计分析,发现该制度存在原告资格过于苛刻、被告范围模糊不清、前置程序豁免情形、原告股东举证困难等缺陷,提出合理调整原告资格、明确界定被告范围、完善前置程序规定、完善举证责任分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适格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借鉴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有关理论和制度,在分析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我国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现状的基础上,对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支撑、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一定的阐述。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既是必须的,也是有其法律依据的。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中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凭借其实际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在相关学者“掏空”行为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披露的上市公司“掏空”行为方式的研究,发现、总结“掏空”行为信息披露的特征,并以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准绳,提出通过事前披露、强化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作用、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信息披露评级制度以及诚信文化建设等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以有效制约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2.
股东平等与股份平等的背离是大小股东闻权益失衡、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股东有限责任和资本多数决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制度支持.从股份平等向股东平等的回归是法律的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民商法公平和效益价值原则间的冲突和妥协的外在表现.寻求股东之间的实质平等是实现正义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食品、药品安全门"等事件均显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缺位。一个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边界,结合ISO26000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框架,由内部控制五要素和对利益相关者的八大责任所确定,对这一双重维度的内控框架、要素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产生的逆选择与道德危机问题,信息揭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司经营权自所有权分出后,须靠股东之间的监督,以解决管理者与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股东之监督必定产生“代理成本”,只有靠信息的顺畅流通,使所有权拥有者获得正确且丰富的信息,才能在兼顾经营效率业绩的同时,降低代理成本.证券市场的监理以公开揭露、市场信息透明为最高指导原则,通过推行信息之透明度制度,以保护善良投资人.为此,台湾地区自2003年设置了“信息揭露评鉴系统”,以提升企业整体信息揭露的透明度,落实公司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虽对《公司法》作了较好补充,但在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中还需准确把握好如下问题:需要对“经营管理严重困难”和“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进行准确的司法界定;准确理解“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内涵;解决好与诉讼有关的程序问题和司法解散后的清算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控制权配置风格的大股东,在治理效应上表现出双面性:一些大股东会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损害公司价值而表现出掏空效应;而另一些大股东会给企业注入资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而表现为支持效应。而且双面效应随着大股东配置特征改变而发生转化。本文有别于前人研究,选取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稳定时期2007—2011年的9019个样本数据,设计有效变量控制企业异质性特征影响,从大股东控制权配置视角研究其对公司价值的支持与掏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大股东有明显掏空公司特性;法人大股东随着控制程度的变化,从支持机制向掏空机制转化,对企业价值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起源于英国的一种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在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以及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护少数股东或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耍作用,故而被众多国家所引入和借鉴。文章在分析新公司法有关股东派生诉讼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就派生诉讼制度所涉及的当事人、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司法审查及既判力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就健全与完善中国的股东派生诉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了新的变化,作为家庭的一项重要投资决策,会受到收入能力及投资风险的影响,为增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必须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达到“增收”目的,完善农村信息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起到“控险”效果以及完善贷款资助体系发挥“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人人贷”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分析我国“人人贷”存在信用风险的原因,认为应从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征信监管等几个方面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以防范“人人贷”领域的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20.
公司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为小股东和债权人设定了超越于民法的制度命运.公司内小股东受制并依附于大股东,并不对大股东享有特殊的商事请求权;债权人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获得了公司法确保其交易对象具有法人资格的承诺.企业集团立法的问题属性在于解决公司之间通过合同而形成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问题,单纯的股权控制没能溢出公司法的调整范围,不应被纳入到企业集团立法问题;企业集团框架内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具有超越于公司法的意义,但被支配公司债权人利益维护问题则相反.赋予被支配公司债权人对支配公司的直接商事请求权是企业集团单独立法的内在机理,企业集团单独立法的价值在于进一步实现公司之间契约关系的制度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