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向增发对象主要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大股东参与认购表明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看好,定向增发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募集资金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不大时,不会轻易变更。在公司治理较差时,大股东为了私利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投资更利于大股东利益的项目,相比较只有外部投资者认购的定向增发,大股东参与认购的公司募集资金变更比例更高,变更次数多且变更较快。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股东依然对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定向增发的制度空间来通过选择定价基准日、操纵定价基准日前市场价、降低发行价、注入虚增资产等多种手段来为自己进行利益输送.因此需要对定向增发相关制度进行改进,从而抑制大股东行为。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1年增发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对公司选择增发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开增发有助于维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和控制权结构稳定,而定向增发降低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并减少了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越高时,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而且控制权较小的控股股东在控制权优势越高时更可能推动公司进行定向增发。 相似文献
4.
陈卓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4):27-29
一、引言股权分置时代,由于无法通过在市场上转让原始股权来获取资本性收益,持有大量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主要由非证券价格渠道获得利益。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输送的研究也发现,资金占用(李增泉等,2004)、并购(贺建刚、刘峰,2005)、关联交易(郑国坚等,2007)、关联担保(高雷、宋顺林,2007)、关联投资(柳建华等,2008)等方式成为大股东从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源的途径。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股份逐步解禁并取得流通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7年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6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分析66家样本公司在定向增发新股前后的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在1 353家A股上市公司中的排名变化情况,研究探讨了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效率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控股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并没有对公司业绩的改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6.
院我国定向增发折价水平整体比较高,大股东掏空动机是影响折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定向增发实施以来较大样本数据,把市场行情分为牛市、熊市和震荡市,对大股东掏空动机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按市场行情分组进行回归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动机越强烈,定向增发折价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大股东在牛市行情下,其掏空动机对折价有显著影响,在熊市和震荡市环境下对折价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牛市下更容易实现,非牛市行情下掏空动机不强.另外,也发现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与发行价的溢价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不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说明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定价环节上具有充分的控制权,掏空动机强烈. 相似文献
7.
8.
9.
自2006年5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采取定向增发股票的上市公司急剧增加。据2006年8月5日《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7月31日,沪深市场共有114家公司公布定向增发计划,总增发股份为280.61亿股,募集资金总规模为142083亿元。笔者根据方正证券网提供的资料计算,2003~2005年的再融资额总和为1096.77亿元。而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定向增发所要募集的资金总额比过去三年再融资的总和还多30%。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6年至2009年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定向增发折价发行与大股东利益输送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大股东认购比例和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价水平成正比,上市公司折价越大,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越大。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定向增发折价、股价效应和业绩效应等对定向增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监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股东控制权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西方多数国家的定向增发股票均为折价发行,而且折价幅度通常高于公开增发和配股,而定向发行股票的短期公告效应通常为正。长期业绩表现则不甚理想,具体的表现和幅度依不同的投资者类别、不同的增发规模等而存在不同。本文认为,我国对定向增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短期股价效应及增发折价上,将来还应采用较大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真实动因、新政策对定向增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定向增发行为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及其现状,结合2006年至2007年有关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的实际情况,发现定向增发是房地产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手段。在介绍定向增发融资方式的概念、种类、特点,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动因的基础上,指出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隐患,并提出了完善定向增发融资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定向增发折价、股价效应和业绩效应等对定向增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监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股东控制权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西方多数国家的定向增发股票均为折价发行,而且折价幅度通常高于公开增发和配股,而定向发行股票的短期公告效应通常为正,长期业绩表现则不甚理想,具体的表现和幅度依不同的投资者类别、不同的增发规模等而存在不同。本文认为,我国对定向增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短期股价效应及增发折价上,将来还应采用较大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真实动因、新政策对定向增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定向增发行为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17.
因大股东操纵而形成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可能导致盈余质量下降。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会计盈余质量产生的影响,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定向增发政策的出台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增发前定向增发的公司通过盈余操纵使定向增发进行得更加顺畅;定向增发时大股东通过增发折价获得控制权私利;定向增发后的公司盈余质量弱于定向增发前,且仅向大股东的定向增发的公司盈余质量下降得更快。 相似文献
18.
定向增发也称非公开发行,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定向增发的热潮。定向增发涉及新老股东的利益分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定向增发的经济后果背离了其初衷。大股东参加高折价的定向发行为其提供了坐享廉价股权的机会,发行定价自然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