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琴  李娟 《今日重庆》2014,(21):59-61
茶道、商道、城道,道亦有道。 10月9日至11日,巴南区精心筹备的“东温泉·2014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成功举办。 在这里,四方友人畅饮一杯茶,洗净仆仆风尘,收获宁静恣意;在这里,八方宾客暖流浴身,体验淋漓酣畅,除去心中烦扰;在这里,巴南交融IL』水、集聚睿智,以文化之名聚集商气,以勾勒“城”与“镇”和谐美好的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3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陈列馆经过两年的改陈重新对外开放。在第三个展厅"东方堡垒"里陈列着3支手电筒,中间的手电筒来自于女兵刘桂英。她是中国远征军惟一一个走出野人山的女兵,是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与坎坷命运抗争的坚强女性。女护士成为远征军的一员T h e Fe m a le Nu r s e B e c o m i n g a Member of the Expeditionary Force这个珍贵的手电筒质地铁,长17.5厘米、弯头圆周13.3厘米,部分损腐。这件  相似文献   

3.
一壶茶前:商场上最顽强的敌人一壶茶后:私下最好的朋友坐落在郑州市经四路一号的文新茶艺馆,是繁华闹市中的清雅之地,宫灯点点、丝竹声声、书画宫雕、茶香弥漫;茶艺师全心演绎的茶道,和敬清寂、形神兼备,都构成了这里饮茶的上佳氛围,浓淡恰好。文新茶艺馆是一种久违的时尚,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在这里还原复兴。这里有文化  相似文献   

4.
古语有言:"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可见以茶待客、因茶论道,古已有之。诚如世人所见,茶不仅是渴饮养身之佳品,更是论道养心之臻品。正因此才会得遇"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的淡然君子之交。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情之热切。茶道养心自古以来,茶道不分家,有茶的地方自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相伴左右,志同道合之士,闲来喝茶论道别有一番文人大家之乐。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她的一种魅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2008,(10):100-101
有人说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说起茶道大家都有点虚火,因为它延袭的是一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积。所以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茶,人们喜欢茶  相似文献   

7.
招投标有四家投标方,投标价格从低到高依次分别为x1,x2,x3,x4。竞标有效区间为投标方平均价格上浮动R下浮r,在竞标有效区间里以最高价中标。设:xi—第i公司报价(i=1,2,3,4);x0—中标价格;r、r′—平均价上下浮动比例;M、m—四家公司报价的上、下限。则有m≤x1≤x2≤x3≤x4≤M设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则是中国人的"国饮"。"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道尽了中国人绵延千年的饮茶情结。近年来,我国的茶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数量、金额屡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茶业持续快速发  相似文献   

9.
<正>为期4天的第十届宁波茶业博览会5月3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盛装展出,四海宾客汇集,共赴茶约,茗动甬城,茶香万里。一片树叶玩出"N+"新思路,在甬城刮起了一场"饮茶风"。茶博会现场,各色展位的设计别具匠心,各有风情。数千名市民在席间冲泡各色茶品,自由品鉴交流,体验美好生活。"五正熟茶"展位前,一款便于携带、冲泡的普洱茶吸引了众多爱茶之人,每天有五六百人前来品饮。  相似文献   

10.
曹寅蓬 《走向世界》2013,(21):96-98
<正>日本茶道用冈仓天心的一句话说就是——茶道基本上是一种对不完美的崇拜,就像它是一种在难以成就的人生中,希求有所成就的温良企图一样。那么,作为日本茶室中的核心所在,"釜"则承载了这一切。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  相似文献   

11.
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2012,(11):124-125
茶作为普遍性保健饮品,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道养生一直以来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茶养生,就必须对茶道有所了解。进入隆冬季节,如何才能喝好养生茶呢?喝红茶预防流感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  相似文献   

12.
吕洪年 《杭州研究》2009,(2):175-176
日本茶道,如今几乎已经风靡全球,但它源于中国,源于中国禅文化,特别是与余杭区径山茶宴直接有关。“茶是国饮,杭为茶都”,为适应这一理念,本文提出发掘径山茶宴老传统,发展杭州新茶道,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至于径山茶宴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本文从日本茶道追溯与探寻径山茶宴的原始风貌,给人以新的启迪,从而拓宽了继承、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雪飘牧马山,翠岭飘雪似飘雪非飘雪;花从岷江水,碧潭落花看落花听落花。——碧潭飘雪又名徐公茶,以清香称胜,茶取毛尖,花择蓓蕾,更兼泡制精工,故香气益烈,饮之回味悠久,倍觉清爽。夫茶道,中华文明之瑰宝,惜乎技艺中衰,今有新津徐氏继绝,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4.
甘泉润佳茗     
古时齐鲁不产茶,正如唐代茶圣陆羽说得那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晏子春秋>中表露,春秋时以国相晏婴为代表的齐国人已开始用茶树鲜叶做菜.茶在齐国一带开始只是用作食物,而不是饮料,而陆羽在<茶经>中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在他看来,齐鲁的先民们已开始饮茶了.不管是吃还是饮,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春秋时茶就与齐鲁结缘,这自然包括地处齐地,又与鲁国接壤的济南.  相似文献   

15.
Google的魅力     
2005 年,当G o o g l e 的股价超过300 美元时,有投资者认为G o o g l e 的潜力已经到头。然而时隔一年,这个被认为"潜力到头"的公司股价却飙升到466.90 美元,投资经纪公司C I B C…World… Markets 更是将Google 的目标价位调升至540 美元。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从最初僧侣们的饮茶养生到后来日本贵族之间的"斗茶"游戏再到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茶道,实现了从模仿到升华的蜕变.在日本的茶道发展史上,有一些著名茶道人物,如武野绍鸥、 千利休、 村田珠光等.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创立的"草庵素茶"改变了单纯对中国茶艺形式上的模仿,将禅宗思想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结合其中,开创了日本茶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正>周末傍晚,走进位于台北市八德路四段、东宁路和市民大道间的号称当地"十大观光景点之首"的京华城百货大楼,感觉人气似乎远赶不上大陆任何一家中等城市购物中心热闹,不过,当你顺着电梯迈上11楼时看到的却是另一光景:这里堪称是整座京华城生意最好的地方,将近200个餐位,全部高朋满座,食客们个个兴高采烈,身  相似文献   

18.
黄小琼 《西部大开发》2011,(11):77-77,91
本文通过对茶的历史,中越两国各自的茶饮习俗,茶道及茶文化的介绍与比较,进一步阐述中越两国茶文化之间的渊源。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荼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与文化取向。越南,一个毗邻中国南疆的国度,自然,与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苗家茶道     
历史上的苗濮人是茶叶的先导,对茶叶的生产和利用有过特殊的贡献,在茶文化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贵州的苗家茶道,祭礼必备茶、喜事不离茶、待客先敬茶,世代相袭。苗家茶道风格古朴,带有明显的楚文化色彩,展现着浓郁的苗族风情。整个茶道包括“敬祖”、“叙史”、“献茶”3部分,3个部分又分別以吟、诵、唱的形式表现苗族文化,把饮茶与说唱艺术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较为隆重的大场合、茶道仪式须由男巫师主持,男巫师苗语叫“巴迪雄”(苗)主持,  相似文献   

20.
杜妮  王静 《中国西部》2014,(45):40-43
茶,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一杯茶,可以穿越千年的纯净,在漫漫时空中芬芳而甘醇,传达着中国式的魅力神韵。茶为国饮,成佳为茶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