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城镇居民贫困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消除城市居民中的贫困人口,本文分析了产生城镇居民贫困的宏观状况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城镇贫困的议八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及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居民个体与区域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认为区域政府在为城乡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乏是"农村贫困区域"的重要特征.从克服地理障碍的发展成本、距离成本、市场条件、发展机会及交换权利短缺,体制与制度力量空间潜力狭小,人口迁移存在障碍等方而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认为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刘志永 《经济师》2008,(11):78-79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和贸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贡献度表面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后,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或者说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原因。针对我国面对的困境提出了相关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外贸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的呀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失地农民贫困化问题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应针对贫困的原因,创新思维,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完整体系的制度安排对应并在各方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失地农民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贫困化增长问题是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却又不易被人察觉的问题.在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中国社会许多社会福利在无形中消失了,本文根据巴格瓦蒂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发生贫困化增长理论,对中国三十年来的贸易条件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符合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理论的四个条件,中国宏观经济存在出口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可能引起中国外贸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工业花和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失地农民贫困化问题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应针对贫困的原因,创新思维,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完整体系的制度安排对应并在各方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失地农民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成因与反老年贫困的对策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发生了"断裂"。文章采取了过程与行动的分析框架,从过程的视角分析了农村老年贫困的多元成因,既有正式制度的缺失与排斥又有非正式网络的缺乏等结构层面上的原因,也有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层面的原因,还有家庭与个人方面的原因。从行动的视角看反老年贫困的实践,提出了从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不同层面协调起来共同化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对我国外贸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进行了探索,得出了我国并不存在贫困化增长的现象,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防范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CHFS数据库中个人和家庭数据,补充信息变量对中国老年人口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对比了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地区差异,分析了不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水平对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深入,信息贫困呈现更显著的特征,信息维度对老年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超过了传统贫困中的收入、资产、健康、消费和心理维度。在减贫效应方面,城乡居民养老金能够有效缓解收入和资产贫困,而城镇职工养老金对六个维度的贫困均能起到有效缓解作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口资产、收入、心理维度的减贫作用显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则能够有效缓解六个维度的贫困。因此,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口的物质贫困与非物质贫困的关系,尤其是扩大信息维度带来的减贫效应,同时对于城乡居民和职工两类老年群体,实施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就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和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扶贫资金抑制了农村贫困的减少,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加重了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资金运行机制、提高扶贫项目的瞄准性,对于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长期贫困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谭深 《开放时代》2009,(10):81-95
本文通过对家庭、社区两个层面,以及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的研究,分析了流动是如何对农村的不同层面、不同群体发生作用的,它对于贫困和不平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分析认为,农民工流动的积极作用集中在与经济和发展相关的那些方面,如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而其消极作用多反映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如社区凝聚力的减弱,功利价值观的泛滥等。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社区内的家庭、家庭中不同的成员,这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家庭中权力关系的改变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积极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消极的。从时间上看,流动在早期对于冲破城乡壁垒和消除原体制下的身份不平等是有作用的,但是在持续的流动中,不平等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扩大了。相对于非贫困户和年轻人,贫困户、老年人更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村贫困问题却成了这曲美好乐章里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并日益凸显,前景堪忧。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人为因素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偏向的结果。为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走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自然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晓嘉  刘鹏 《经济与管理》2007,21(11):18-22
从宏观角度考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为例,采用2005~2007年的各县(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对各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有显著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有效地减轻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玲  陈俊 《生产力研究》2012,(5):30-32,261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农村贫困状况的不同特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相应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从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到以体制改革为主导的扶贫;从以"输血"为主的扶贫到以"造血"为主的扶贫再到综合性扶贫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效,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估计了1988-2002年期间的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根据CHIP调查数据所绘制的贫困发生曲线表明,不论把绝对贫困线确定在哪里,在该时期内中国农村贫困都在显著下降.贫困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均显示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方黎明  张秀兰 《财经研究》2007,33(12):47-57
中国农村制度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战略,其政策效应日益削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更为分散;相当数量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现行的扶贫策略也难以有效针对疾病、教育等致贫风险。现阶段中国扶贫政策在收入救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风险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