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婷 《商》2014,(15):27-27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产生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产生,具有一般规律性、宏观性与真理普遍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产物,继承了本土性的特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又具有普遍联系,本文主要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只有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地域性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列宁所指出的"两制共存"世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现实社会主义是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理想社会主义即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理论自信在于不断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创新发展,结合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袁琳 《中国市场》2009,(19):127-128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经济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说;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基础解答了如何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潇文 《致富时代》2010,(12):76-76
该文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些质疑,探究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通过对比香港与大陆在医疗方面的不同,认为中国无法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认为中国现在最紧要的应该是吸取发达国家优良的管理发展模式,发扬“拿来主义”,真正从为民着想的角度来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入学习和正确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琬謦 《商业科技》2009,(29):109-110
不通过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或相似的历史进程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不通过”并不等于“跨越”,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原因和过程的分析,对于现实的落后国家、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李步青  郑高青 《商》2012,(15):235-235
以2007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为起端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直到2012年,仍然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在期盼着世界经济早日走出低谷。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示这场危机的爆发根源,阐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坚持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一般的公有财产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历史上所有的社会都有公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他们在自己的作中用的是“社会财产”。马恩作译本中的“公有制”是原“社会所有制”的误译。何谓“社会所有制”,即因误译未能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视,其含义也就没有得到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财富的性质至今未被阐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新时期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考察整个人类历史.可以得出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并且始终伴随着共产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实践过程的结论。人类整个“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大的“圆圈”,由四个小的“圆圈”组成。第一个小的“圆圈”是第一次“全球化”后,在人类的“史前”产生了第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第二个小的“圆圈”是一个不完整的有断节点的“圆圈”,这个阶段的“全球化”是全球的“区域化”,产生了近似于空想的“共产主义”;第三个小的“圆圈”是“全球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产生了空想共产主义;第四个小的“圆圈”可以分为三个次小“圆圈”,这个阶段“全球化”空前发展,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成,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可以预见必然是共产主义彻底、全面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张鹏 《商》2014,(11):89-8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而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计划”转向了“市场”,计划和市场已不再成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在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发展的前提下,对当前我国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焦晓炜 《商》2014,(49):120-120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时代错乱”的德国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了德国过去的批判只是“批判的武器”,这种批判导致了人困顿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必须将“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相结合才能解决德国的问题。马克思的这种批判思想对于中国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文浩 《商》2013,(7):177-177
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探寻社会主义本质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的判断、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未来事业的开拓有关。由此可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通过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宣称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有名词,宣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理论过时论,其目的就是在剩余价值的问题上设置姓“资”姓“社”的障碍。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的外在表现,劳动价值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理论有基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4)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理论特征,是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阐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启示等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评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存在和运行40多年了。这40年的实践得出何种结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全国彻底失败”了?是不是搞得“一团糟”,越来越落后,就要被开除“球籍”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衡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成功,还是失败,主要的尺度或标准有两条,一是看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二是看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生活水平(包括生活数量与质量)提高的速度。用这样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主要是三大变化,即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面对历史巨变,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范畴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还适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来源和去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艰苦的探索,作出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依据对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反思而做出的理论创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五个方面研究论证了"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原理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