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从2007年4月开始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浩劫,次贷危机从金融市场开始扩散到实体经济,使美国经济萎缩,并进而迅速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在危机中,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不力使得美国政府的应对受到各个国家以及本国各个方面的批评。2009年6月,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到如今,金融改革的思想已经渗透到金融改革以及金融监管的各行各业。随着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以及反思分业监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统一监管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将逐渐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启示意义。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并且深入探讨美国施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完善我国金融制度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金融自由化本身就是对金融监管的放松,美国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当中,其表现为法律的不断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文章通过考察美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金融监管,指出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对金融创新监管不足、对OTC市场监管不足、对持有单一金融头寸没有限制和忽视了高风险部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等问题;指出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监管的及时性非常重要,这种及时表现在及时确定对新产品监管主体,及时的对微观层面进行监控。最后,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就分析美国和欧盟已出台的监管方案,得出当前世界主流金融监管改革方向的共性,最后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稳定: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国金融监管缺失的风险和加强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演进为双层多头的分业监管模式,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但是危机的爆发表明这种监管体系缺乏统一监管者,无法有效防范系统性危机,因而存在监管缺陷和监管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危机后,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着力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减轻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与其金融市场制度、金融业务模式等的背离程度。新的监管体系方案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促进金融稳定,但并不能根除金融危机根源,并且可能萌生新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融危机发生后的金融监管变革为线索,就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监管体制变革进行了回顾,特别是对近年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等内容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娇  权永辉 《中国市场》2010,(28):111-111
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是以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的,对不发达市场经济的金融监管的问题涉及很少。本文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促进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邹昱 《商业时代》2006,(27):70-70
20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徐登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148-149
在现今金融监管理论框架下,探讨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吸取其教训,提出金融监管的改造路径,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而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应吸取以下教训:加强对高杠杆金融产品的监督;调整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维持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是周期性的,而它的周期往往是"缺乏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将强金融规范--克服危机--金融创新--经济繁荣--经济萧条--金融危机--新一轮的金融监管加强"这个重复的过程不仅仅是历史的循环,更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旋涡。中国要想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加强金融监管是势在必行的,这包括从公司法和安全法的角度建立长期的具有较高执行力的赔偿制度,建立统一的金融规范系统,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等。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金融危机的历史。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金融规范,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金融史的角度来深入分析金融规范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绍昆 《北方经贸》2009,(8):111-113
通过对次贷危机传导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金融创新监管的滞后、不到位是导致危机迅速扩大蔓延的重要原因,这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创新监管方面存在的缺陷,而我国在金融创新监管方面与美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完善监管体系结构,较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创新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再反思,分析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申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出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和原则: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并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贸易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各国纷纷出台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和措施,美国更是如此。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①使之正式成为法律生效,奥巴马"新政"由此也正式启航。然而,美国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方案出台前后,不仅在美国国内引起激烈争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引起轩然大波,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法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上。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出台,使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和泛滥,各国在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同时,不得不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采取措施减少金融海啸的冲击。小国金融危机是大国与小国间的经济失衡及大国利用优势货币转嫁和分散风险的结果,具有外生性;大国金融危机是内部经济风险累积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内生性。因而在拯救金融危机的策略上大国利用其国际货币地位和完善金融体系转嫁风险或分散危机;小国则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摆脱金融危机及其冲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和赢利的同时,会带来许多新的风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带来的乐观预期和大量国外私人资本的内流会使汇率高估,极易遭受投机的攻击。从带来风险到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主要有三个风险阶段,即违约风险阶段、到期不能偿还风险阶段和汇率风险阶段。当金融自由化(如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带来的新的风险累积到风险临界值时,在受到国内突发事件、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投机资本攻击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风险便会向金融危机演变。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中俄两国遭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的深层原因,结论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相对于中国受到的影响来讲,俄罗斯遭受的冲击较大.俄罗斯应对危机的艰难给中国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平衡与创新发展;构筑外部风险防火墙,提高金融危机管理水平。从克服危机、稳定增长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方面看,中国需要更多提升居民消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可驾御性和风险性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延伸和扩展,它不仅表现在金融领域,而且蔓延到社会再生产与流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这次危机的形成和扩展过程作必要的研究,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掌握金融工具,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是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俄罗斯蔓延,涉及到俄罗斯经济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资金不足、卢布持续贬值、股市大跌、外汇储备减少。这使油气行业、工业生产、建筑业饱受冲击,造成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拖欠工资现象严重。俄罗斯政府凭借本国优势,积极采取政府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支持实体经济,修改政府财政预算,减少政府支出等措施应对危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监管层对金融自由化的信奉,导致金融监管松弛;而金融监管松弛诱致甚至怂恿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进行过度创新;过度创新导致经济体系中信贷膨胀、资产泡沫;当预期风险增加、信贷收缩时,资产泡沫破灭,便引发全面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陆凯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3):115-119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金融霸权未被金融危机动摇,突出表现在美国仍然掌控货币霸权、金融机构霸权、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等,且美国继续滥用其金融霸权地位。而欧洲则深陷欧债危机,其主要原因包括欧洲国家自身经济失调、欧元区内部的不平等地位和国际评级机构的不公正评级等。我国应根据美欧金融形势和经验教训,坚持稳中求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结构,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稳健发展虚拟经济,合理制定与调整我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加强我国金融业实力和地位,注意对国内金融创新的监督,构建我国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