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会被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而抵消,这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以及出品商品结构和国内生产结构发生偏离,使中国经济也面临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对此,中国对外贸易必须摆脱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束缚,选择的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我国贸易条件与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比较优势陷阱,并探讨了我国比较优势陷阱生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贸易条件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两国间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提出以来,贸易条件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文章对贸易条件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导致“贫困化增长”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下,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状况,探寻贸易条件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际贸易中普遍出现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动趋势,从而出现贫困化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口替代战略将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化增长的短期发展思路,但从长远上看,由于进口替代战略存在众多内在缺陷,使得其只能是一种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霞  任婷婷 《现代经济》2009,8(3):24-25,63
比较优势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我国应扩内需、保增长,坚持两条腿走路,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国际化生产日益扩张,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广西可以充分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机遇,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广西经济的增长.本文从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为广西利用上述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纺织服装产品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出口产品种类,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统计数据显示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正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极有可能出现了“贫困化增长”。本文主要利用一个基于单要素贸易条件的经济福利模型,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测算出纺织品服装行业经济福利的变化水平,从而判断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这种恶化带来的福利损失,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并未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和国家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型加工贸易是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然后,运用统计数据对1993—1994年、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加工贸易14个行业的出口含污量、进口含污量及污染转移的贸易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相对量来看加工贸易对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量来看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最后,对发展低碳型加工贸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要素集聚的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聚了以资本为主的国际要素,进而成为出口大国。外贸的急剧增长,使中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过分依赖外部市场,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国民福利流失、对外让渡资源、国内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劳动“贫困化”趋势日益严重等。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要素集聚战略,发展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口与出口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西部地区的境外加工贸易发展比较落后.西部地区进行境外加工贸易能够促进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而且西部地区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从事境外加工贸易,当然这也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和调整.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进而获得利益,贸易条件便是度量一国所获利益多寡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外贸局势下,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旨在寻求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工业制成品上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比较优势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通过引进劳动生产率参数,得出了两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证明了这一条件不仅与比较优势有关,还与两国固有的国际交易费用有关,从而证实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的缺陷以及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欧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欧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欧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且中欧间的产业内贸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标准贸易理论框架下,通过引入垂直专业化和片段化生产,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的拓展及对国民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使一国比较优势由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进而使得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更为复杂,一国贸易模式可能会与该国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相悖;垂直专业化增进了世界福利,但在特定分工模式下可能会损害一国的福利,并且对于不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于SITC三位数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对中印之间贸易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印度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也较高,充分说明中印两国基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具有相似工业发展偏好,这种相似偏好使双方之间的贸易主要以产业问贸易为主,并呈逐渐增强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筑服务的进出口数据,通过构造"10国经济体模型"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贸易竞争力指标,对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建筑服务贸易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且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针对中国建筑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提升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打造贸易强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本文在给出贸易强国内涵的基础上,把贸易竞争力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及制度竞争力,并且对各个竞争力下的衡量指标(如贸易专业化指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离散度、外贸贡献率等)进行了量的分析,以揭示中国贸易的现状及所处的阶段,为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面对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本文最后提出了缩小差距、打造贸易强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