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实行单一货币有利于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协调一致。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已是当今经济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但是,受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实施亚洲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尚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构建亚洲货币联盟,最终实行单一货币(亚元)只能分两步进行:首先,致力于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实行单一货币——“华元”;其次,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在亚洲次区域流通的单一货币——“亚元”。  相似文献   

2.
(1)我国现存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最适货币区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的理论。经济转型期金融深度不够以及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我国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而最适货币区理论则提供了这种制度安排一些可能性解释。(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府一直主导以积极财政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这一现存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存在“锚货币”选择的问题。经济谐动指数分析表明,东亚适宜采用“内部锚”,而不宜采用外部“锚货币”,美元作为域外货币不适宜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锚货币”。日元国际化程度不高,加上日本经济不景气等原因,使得日元难以发挥东亚“锚货币”的作用。而人民币尽管暂时还不能充当东亚的区域主导货币,但中国经济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经济高度关联并已成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压力也要大于日本和美国,同时,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逐步改革,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因此,人民币是东亚区域合作中最有潜力的“锚货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使得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5.
自17世纪以来,人类关于货币性质问题的争论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就认识的演进而言,大概经历了“货币中性论”、“货币非中性论”、“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中性论”杂然并陈三个阶段。事实上,“货币非中性论”更接近真理,正是“货币非中性论”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之一,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融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五通的重要方面,金融合作需要建立在了解各国货.币一体化条件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达程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初步揭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特征,货币一体化条件,为沿线国家金融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证实和证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各流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建立时对货币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刘的变化,用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在对西方宏观货币需求函数单方程模型进行精确表述和分析的同时,根据对我国转型时期产权变迁、市场深化、金融发展和货币需求关系的分析,提出新的单方程理论货币需求函数,以期对“超额货币现象”和“货币需求的不稳定”等货币经济难题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外部性、非竞争性和不公平性的特征,基于环境公共物品的特性,环境金融参与环境治理的功能与价值的确立必然要在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之上展开。作为参与环境治理的金融手段,环境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应有环境价值理论、货币环境价值理论、环境产权理论、利益衡量理论、环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两岸四地”各执一币的格局加大了协同抵抗金融风险的难度。也成为“两岸四地”经贸深入合作和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阻碍。通过以“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宏观经济基础为前提,从多边汇率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采用“货币锚”效应模型考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态势及其与“港澳台”三地货币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揭示港币、澳门币和新台币对人民币的锚定程度。实证结果显示,“两岸四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致性日趋增强,港澳台三地货币在对“锚货币”选择中汇率中人民币权重越来越大,因此“两岸四地”构建人民币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文静  旺旺 《新智慧》2007,(12):15-16
因为与普通员工接触最多,中层经理堪称“平民”领导,拥有天然的优势与员工沟通,但同时,因为掌握的资源有限,中层经理也很难调动大量的现金来激励下属。没关系,可以试试非货币激励。对于部门经理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方式比非货币激励更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华欣 《全国商情》2005,(3):29-31,3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过度虚拟化,致使我国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出现了异常关系,即"中国之谜"现象.本文首先对"中国之谜"现象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然后运用不确定理论对中国之谜现象加以理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哈大洋票”是民国时期流通在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纸币的简称.由于它以“大洋”(银元)为本位并印有发行地“哈尔滨”字样,故称为哈尔滨大洋票,简称“哈大洋票”.1928年初,哈尔滨地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商民恐慌.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的张景惠为控制货币发行量,主持增设监理官一职并自任监理官,规定从1929年起,凡发行“哈大洋票”者,必须加盖监理官印后,方得以进入流通,以此来控制各行号无序发钞,稳定货币币值.“监理官印”于1929年开始启用,一直沿用到1932年6月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为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马歇尔、庇古等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等.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较晚.货币理论自产生就如同财税、贸易等理论一样,具有整体宏观性,因此研究货币理论就要特别注意其政策参数、作用,借鉴其科学成分用于指导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与低通胀共存的状态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迅速货币化产生的巨大货币需求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使之没有完全表现在产出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上。事实上,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些年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成为金融资产被窖藏了起来,从而使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部门。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在扩容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我国货币之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取1991-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货币滞存法”测算我国的超额货币。运用ADF检验、协整检测、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超额货币现象,超额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冲击,影响持续时问一般较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冲销超额货币,平衡货币供求,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从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第一种主权性质的货币"英镑"替代"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美元、日元、西德马克、欧元相继为了争夺国际货币的话语权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货币战争,人们看着一场场战争不断地上演,却似乎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诚实货币金银的作用,主权货币的走强或者衰退,其实与金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是货币的价值,不变的是金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货币消失"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判断是:当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和股票流通市值的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时,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股票流通市值的增加是推动物价水平上涨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当银行中的存款余额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时,会抵消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股票流通市值的推动作用。中国"货币消失"现象与中国经济主体预防性货币需求较高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这是货币理论的基本问题。对货币价值的不同解释是不同货币理论产生的基础。以交易成本和货币公共产品特征为主线,分析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认为货币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或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和CUSUMSQ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数据生成过程进行经验分析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和物价分别服从单位根过程和结构突变的趋势稳定过程,且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正是数据生成过程的差异造成了货币供应和物价的“背离”走势。  相似文献   

20.
周华 《全国商情》2007,(2):54-55
本文融合了内生性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些经典文献,在系统介绍了内生性最优货币区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又介绍了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的相关实证检验以及对能够加速货币联盟走向“最优”的相关补偿调节机制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