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存在空间布局过于边缘化、质量隐患与管理漏洞尚未杜绝、进入与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人口流动使保障房建设呈不均衡态势等问题。为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优化保障房空间布局,提升保障房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住房保障货币化;健全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房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应当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起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保障百姓居住权利的实现。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关系和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提高立法层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房应由政府引导、公私合建,以及完善个人收入信用监管及惩罚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保障房建设是国家大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在保障房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需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房源。我国保障房建设主要采取集中建设模式、配建模式和PPP模式,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因此"十三五"时期,保障房建设有必要选取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建设模式。逐步舍弃集中建设模式,从单纯追求保障房数量向注重保障房质量转变,探索更加完善的配建模式和PPP模式。  相似文献   

4.
非营利组织参与住房保障是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参与保障性住房供给和管理服务的经验比较成熟,美国、德国、英国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形成了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有效住房供给,非营利组织在保障房消费环节提供的日常管理型、保障型和福利型服务促进了社会融合和稳定。我国应吸收国外有益做法,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5.
保障房是为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群体的住房权利,但面临着如何把保障房配置到低收入群体中的困境。该文对保障房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住房保障领域中逆向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了研究,用信号理论分析了住房保障中的信号传递和和信号甄别机制,提出完善住房保障对象的信号甄别机制的措施: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变保障房申请者的私有信息为公共信息;通过增加高收入群体的购买保障房成本,把中低收入群体甄别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力弘 《新经济》2013,(23):11-12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和保障居民基本居住的一项公共政策,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在银行信贷萎缩、土地出让金减少的背景下,资金不到位将是阻碍保障房顺利建设的瓶颈难题,如何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以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课题以此为背景,本着为安徽省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提供合理化建议的研究目标,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安徽省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考虑安徽省的省情,探索安徽省保障性住房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进而为完善安徽省保障性住房的融资体系,合理利用社会性资金,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和逐渐交付使用,如何设计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障其合理分配和良性运营问题日显紧迫。若"退出"机制缺失,不仅政府的巨大投资难于有效回收,部分社会群体"赖占赖享"社会福利,也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利于保障房持续运营。本文重点分析当前租赁型保障房退出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一些完善退出机制的建议,供领导参考。一、我国租赁型保障房退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住房制度改革,使城镇居民住房状况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然而,由于改革过程中政策措施的不配套,导致经济利益调整的非均衡,使得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状况改善甚微,从而形成了目前贫富阶层住房两极分化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沈阳市低收入家庭实际住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对低收入家庭的相对不利影响,指出通过政府在住房市场上提供社会保障住房,将有助于解决住房公平问题,进而实现市民普遍康居的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2011,(4):24-25
<正>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是保民生最便捷的途径,农田水利、保障房以及轨道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将带来投资机会。保民生的最便捷途径是大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使得社会资源向低收入阶层倾斜。我们认为,政府将从加大农产品生产投入、保障房建设、以及轨道交通等几个方面解决当前"衣、食、住、行"的矛盾。由此可以预计,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房建设以及轨道交  相似文献   

10.
刘占洋 《时代经贸》2013,(4):186-186
保障房的供给关乎民生,能够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保障房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以地方政府角度为视角,深究其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即通过相关的规制和激励来促进保障房的供给。  相似文献   

11.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保障房建设的重要保障。面对逐年提升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如何获得建设资金成为现阶段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形成一个长久可行的保障房融资机制才能支撑地方政府按时完成既定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满足城镇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文章从我国保障房融资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保障房融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我国保障房融资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推进,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香港、重庆等国内外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先进经验,得出重要启示: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应发挥政府的融资主导作用,合理引入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建立专业的保障房融资管理和运营机构,从而提高办事效率,缩短流程,集中资源将保障房项目顺利推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保障房建设,在本源上维持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资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住房供需关系入手,以适宜房价收入比为约束,运用利润空间拟合供需函数,模拟房屋交易最优供给与价格,分析了北京市住房供应现状,并且核算了保障性住房受益群体的平均家庭总收入范围。以2013年的北京市保障房供应量,2011年的居住人口计算,若单依靠政府供应保障性住房,仅解决户籍内人口的住房问题就需要至少10年,若考虑暂住人口要全面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时间至少翻一番,所以政府增加房屋的有效供给成为当下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本文的建议是:北京市应大量供应保障性住房,暂时实施只租不售的住房政策,快速解决住房需求;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为缓解资金压力,可逐步出售廉租房,出售价格可基于利润空间模型模拟,这样能有效防止出现大量"夹心层"。住房总供给量越高,廉租房的交易价格与商品房的交易价格差距越小,当二者相等时,政府无需再提供保障房,住房市场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保障房建设的关键时期,保障房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供给成为影响保障房建设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保障房建设存在用地来源有限、供给方式不合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制度保障、利益激励和地方利益驱动。鉴于此,需要从拓展保障房用地来源,调整保障房用地供应结构及方式,完善监管、政府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增加保障房用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居住福利既包括居住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资源,又涉及与居住活动相关的经济因素、安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目前,非产权保障性住房应当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选项目,但其建设和分配面临居住空间分异、保障效率低下、居住福利缺失和不利于城市功能提升的困局。政府在加大非产权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功能,调动社会资源,增加非产权的、具有保障功能的房源供给,通过供给与分配的多元化选择,摆脱单一化所面临的困局,达到改善居住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住房保障工作快速推进之时,地方政府普遍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现象值得关注。尽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都已充分论述了集中建设模式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分权与纵向政治控制相结合所形成的结构中,地方政府的选择符合有限自主性的行为逻辑。地方政府既要遵从现有的政治激励制度安排,又要实现财政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完成中央政府计划的保障性房建设指标,在地方可用财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只有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房。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房改和城市住房建设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与住房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城市政府相关的住房保障职能还不完善,仍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文章结合温州市实际情况,找出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促使中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房居住。  相似文献   

18.
从韩国的公共住房制度看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至2006年,韩国住宅建设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逐年增加,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其中首尔作为首都更是成为高不可攀的"富人区",与此同时房屋租赁价格上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中低收入群体无法支付高额  相似文献   

19.
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通过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力量,为住房困难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住房的、以转移支付制度为主的若干制度安排,使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通过廉租住房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通过经济适用房解决,中高收入家庭住房通过限价房和商品房解决.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行房地产均等化目标意味着房地产这种特殊公共物品的公平分享,也有助于房地产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的住房政策自2005年开始,由市场化提供住房为主向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调整,目的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当前解决住房民生问题的重要办法.以杭州市为例,由于土地财政等问题影响,选址较偏远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居住分异倾向,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模式经验基础上,建议充分吸取“按中低收入人群建设”、“混和居住开发”、“以公共交通为主居住”和“结合新城区开发建设”等模式的优势,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杭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分异倾向,发挥国有房地产企业参建优势,加强集成管理和统筹管理,从而避免杭州市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分异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