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岁末之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多个交易日出现跌停现象,媒体疯狂炒作所谓"热钱"大撤退。本文通过对"热钱"进行界定,逐一分析各种资本跨境流出方式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影响,从而证明跌停现在是否为媒体所谓的"热钱"撤离所为。继而进一步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跌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珂 《证券导刊》2008,(45):54-55
连续跌停人民币逼近"7"字头4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同上日一样为6.8502元。开盘价报6.8842元。汇市开盘后9点45分,继三度跌停后,人民币对美元以6.8845元的即期卖报价再次触及当日波动区间0.5%的下限,刷新汇改以来记录。自汇改以来,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便出现了间歇性贬值走势.尽管境外离岸市场对人民币贬值早有预期,并预示这种走势的延续性,但多数投资者认为这只是市场调整的正常反应,人民币汇率回到升值轨道上是不容置疑的,诚然,人民币随后的升值打消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顾虑,投资者建立了大量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头寸.然而,自今年4月人民银行宣布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动能逐渐消耗殆尽,贬值走势占据了上风.并在7月多次触及1%跌停,8月跌破年内新低.不仅如此,境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超过了香港离岸市场,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使得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僵化预期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和热钱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基于CLR(1996)模型和多重套利模型(2007)这两个重要理论模型来解释国内人民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和热钱流入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样本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对人民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和热钱流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是热钱流入中国大陆的原因,但热钱流入不是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的原因。对理论模型解释和实证检验结果之间出现的异同。本文做出分析和解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大贤 《新理财》2011,(12):28-29
人民币汇率与热钱问题,就如同这个季节骤变的气温,仅仅一个多月前,经济学界还在讨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等。但现在,多起事实在明确证明:人民币汇率开始"双向波动";国外热钱流入我国的速度明显放缓,潜伏国内的热钱也在逐步撤离。  相似文献   

6.
内外因对比分析 自去年11月3日起到11月28日,人民币持续走软,其中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分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国际因素.一个是国内因素。首先,在国际市场中,由于国际结算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体,而欧元在国际市场以一个辅助角色存在分担着国际结算市场。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国际金融》2010,(10):34-36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创出汇改新高进入9月份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升值走势。从图1可以看出,9月8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改此前双边小幅震荡的走势,连续九个交易日升值,从6.7907上升到9月21日的6.6997,共上涨910个基点。而且,从9月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从7月底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明显升值,近期还频频出现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盘中触及“涨停”的局面。这是近半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上升(见图1)。人民币汇率为何又出现凌厉升势?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非美货币汇率定价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的定价机制。首先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定价机制,分析了这种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参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一篮子货币的定价机制,指出可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实现人民币有效汇率目标。其次本文分析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定价机制,指出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必须通过套算机制来确定,本文认为人民币对林吉特和卢布的定价最终可能仍然通过套算确定。最后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指出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先放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10.
李建军 《国际金融》2010,(12):29-31
一、人民币汇率在月末突然出现逆转1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几乎复制了10月份的情况,但这一走势实际上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可以说人民币汇率走势出现了逆转(参见图1)。具体来看,从月初开始,出于G20首尔峰会即将召开的预期,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强。到11月12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攀升到6.6239,比月初的6.6886  相似文献   

11.
正只有在结构性牛市里,警惕跌停股的投资风险,把握跌停股的操作路径,做好跌停股的风险防控,才能把握结构性牛市机会,跑赢结构性牛市大盘。要想持续把握股市投资主动权,两项基本功缺一不可:一是把握机会的本领,二是回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在股市普涨之后、个股开始分化的结构性牛市里。跌停股的风险种类在结构性牛市里,A股2000余只股票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既有涨停股又有跌停股的极端现象。以笔者记忆犹新的中兴通讯为例。跌停发生在2012年10月15日,在全部挂牌交易的2452只股票  相似文献   

12.
邢力文 《时代金融》2014,(30):113-115
本文以2010年4月30日到2014年4月30日的上证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日度数据为样本数据,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研究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股票波动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和人民币汇率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直接标价法下,上证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正向变化趋势,即上证指数上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上升,人民币贬值;上证指数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下降,人民币升值;而且上证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是互为Granger因果的关系,从显著性水平来看,上证指数波动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要大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对上证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投资增速的众多驱动器中, “热钱”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际热钱纷纷涌入,欲淘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诱人利润,给我国持续走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加了一把烈火。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诱国际热钱由于美元汇率一路走低,而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所以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证的我国热钱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热钱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实体的影响逐渐显现。因此,本文以国际热钱流动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热钱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都是影响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因素。其中,汇率对热钱流动具有负向影响,通货膨胀率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对热钱流动具有正向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人民币可能将出现对美元贬值的态势,但整体贬值幅度可控。2014年人民币表现不同寻常,年内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221个基点,出现了自汇改以来首次对美元的单边贬值。市场对此备加关注,也出现了担忧情绪。在笔者看来,本轮人民币贬值主要有海外与国内两方面的原因。海外方面,当前美国经济强于预期,美元走势强劲;国内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的频率增多,震荡加剧,与基本面的矛盾有所突显。文章回顾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异常波动的市场表现,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探析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的原因及影响,并就如何更好地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及促进跨境资金合理双向流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货币是暴烈的野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由年初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到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后的升值趋缓,再到12月初的连续跌停,可谓是一波三折。在6.83元附近徘徊了两个多月后,2008年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然出现快速下行的走势,似有结束平台整理的意思。就目前而言,仍属方向不明,然而市场预计,新的一年,如果央行不进行技术干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将下试7元一线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现代商业银行》2017,(2):15-15
进入201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涨跌互现,但基本稳定于6.89。同时,人民币远期隐含收益率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均没有出现大幅波动。12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于6.8972。市场对于本轮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反应相对平淡。一方面,市场或许更好地理解了央行政策意图,认为央行并不希望推动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另一方面,人民币  相似文献   

19.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直接标价汇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本文将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两个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浅析"热钱"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央行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学胜 《海南金融》2006,(12):62-63
随着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的看好以及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大量投机性资本蜂拥而至,造成所谓的“热钱”效应。本文对“热钱”进行定义与衡量,分析国际“热钱”看好我国的原因,并根据“热钱”过多进入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得出中国人民银行应对“热钱”冲击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