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方剑  王建民 《商界》2008,(6):I0004
可以预期,持续长达4年的新一轮两岸经贸热即将来临。其中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直航将成为现实,“陆资进岛”及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会逐步开放……  相似文献   

2.
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世贸组织后,其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与世贸组织的基本精神相抵触。迫于岛内外的各种压力,以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其对大陆的经贸政策,主要表现在放宽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放宽大陆资金、物品进入台湾的限制,适度开放两岸金融业务往来,放宽大陆人士赴台观光及从事专业活动的限制等。从发展趋势看,还有可能局部开放两岸直接“三通”。  相似文献   

3.
1979年祖国大陆提出两岸三通倡议后,两岸经贸交流开始启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祖国大陆探亲,两岸经贸往来迅速发展;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  相似文献   

4.
新闻     
台当局放宽大陆人士赴台商贸往来限制据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投资审议委员会消息,该委员会近日对"大陆地区经贸专业人士来台从事相关经贸活动申请案件审核处理原则"及相关认定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两岸若干经贸法律问题的理论争议与实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歧视待遇"原则的适用、"陆资对台投资"法律问题、"运用DSU/DSB解决两岸经贸争端"一直是入世后两岸经贸交流中的"热点"法律议题。对上述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回顾与探讨,从实务层面进行检视与分析,对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宝岛台湾"大陆热"持续,台湾旅游业者及普通民众对大陆游客的期盼日渐强烈。各县市也对开放大陆观光客拟赴台旅游充满期待,因此,大陆居民拟赴台旅游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乃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在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大而又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980年开始,台湾对大陆的转口贸易连年顺差,而且顺差额越来越大。造成海峡两岸转口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三:1.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对两岸的经贸往来所持的态度不同;2.两岸转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同;3.台商到内地投资设厂的热潮带动了台湾对大陆转口贸易的发展。今后,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将会继续发展,经贸交往将趋于公开化,两岸实现直接贸易也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中国     
东盟十国和中国内地正式签约在2010年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后,台湾经济研究院认为,该自由贸易区正式施行后,将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利冲击,约使台湾生产毛额GDP下降0.15%,总产值衰退将达到0.36%。因此,台湾当局一些官员正在商讨两岸经贸政策的松绑,以应对台湾很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湾"经济部"官员指出,两岸经贸政策可望逐渐松绑,封装测试将可能开放赴大陆投资,另  相似文献   

9.
古雪 《市场研究》2010,(2):20-22
<正>2009年6月两岸民调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远见杂志社首次独立同期民调显示:两岸民众旅游交流意愿高,其中高达七成大陆民众表示愿意赴台观光旅游。随着2008年7月大陆游客赴台湾旅游启动,两岸交流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根据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的最新信息,截至2009年3月12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两岸民众旅游交流意愿高,风景名胜最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蒋耀平 《商场现代化》2012,(35):105-107
<正>2008年以来,大陆方面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与台湾方面共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两岸经济合作由"间接、单向"发展为"直接、双向",开启了两岸全面"三通"的新时期。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台湾制造业大量北移中国大陆,两岸经贸往来的规模日益增大,导致台商对台湾金融服务的引中性需求日益急切。但由于台湾当局自我设限,使台湾的银行难以顺利登陆.于是一部分台湾的银行就以多种变通方式进入中国大陆,配合两岸投资、贸易及商业活动资金往来的需要。本文建议,为顺应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和把握大陆市场的商机,台湾当局应尽快取消针对中国大陆的各项限制,使两岸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进入广泛的良性互动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双边经济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提高两岸贸易自由化,促进两岸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更是将两岸服务业的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本文通过比较两岸服务业开放承诺及ECFA签署后两岸服务业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发现,一方面,ECFA的签署切实提高了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和投资往来;另一方面,两岸服务业开放水平及合作依然停留在相对低的水平,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上。在此情况下,本文建议,大陆服务业企业应抓住机遇,有选择性地赴台投资,积极加强两岸服务业人才交流,应对竞争,提高企业自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双边经济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提高两岸贸易自由化,促进两岸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更是将两岸服务业的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本文通过比较两岸服务业开放承诺及ECFA签署后两岸服务业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发现,一方面,ECFA的签署切实提高了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和投资往来;另一方面,两岸服务业开放水平及合作依然停留在相对低的水平,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上。在此情况下,本文建议,大陆服务业企业应抓住机遇,有选择性地赴台投资,积极加强两岸服务业人才交流,应对竞争,提高企业自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日,内地某公司1.2万名大陆营销人员乘坐邮轮赴台旅游已经获得有关部门批准,这是自两岸三通以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团人数最多的一次。以每位旅游团成员购物消费至少1万元新台币计算,全团的购物消费可为台湾创造1.2亿元新台币的商机!"大三通"的实现,对两岸经贸往来的积极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那么,两岸会展业应该如何借东风?"大三通"将为会展业带来哪些机遇?  相似文献   

15.
<正> 众所周知,自1979年祖国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进行经贸交往以来,两岸经贸交流已走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经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并已初步形成两岸经济互补互利互促互容的局面。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两岸经贸关系的起步阶段。祖国大陆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欢迎台商赴大陆投资和扩大台湾商品进口为起点,将推动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和双向贸易交流为政策目标、迫使台当局对大陆政策进  相似文献   

16.
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能给台湾地区带来短期商机和长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不一定带来政治效益。在两岸特殊的政治气候下,再加上岛内自身的政治争斗,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前景一直以来都不完全受经济规律的左右。从台湾的开而不放,即开口说,不放行.到马英九的“马迎陆客”.本文将探究两岸在此问题上的政治分歧与较量,揭示政治因素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受台湾岛内政治因素影响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对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及台湾观光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两岸应进一步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促进两岸青少年旅游交流,强化闽台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8.
刘佳  龚唯平 《商业研究》2012,(2):177-182
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13省居民赴台旅游,以期由旅游业带动台湾的低迷经济走出低谷。基于旅游乘数模型和旅游人数模型,本文以2008年前后台湾旅游业分析为背景,定量研究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度,及影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开放大陆赴台旅游对台湾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两岸政策的开放性对赴台旅游人数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台商农业投资新趋势与两岸农业投资合作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岳云 《国际贸易问题》2002,(3):62-64,F003
近年来,台商在大陆的农业投资迅速升温,且呈现独资化趋势。台湾资本的外逃引起台湾当局的警惕,提出“根留台湾”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台商向大陆进行农业投资。为促进两岸农业投资合作,要遵循互补、互利、互惠原则,根据大陆不同的地区特点,实行垂直合作与水平合作并重,要尊重台商个人意愿选择投资方式;签订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建立两岸农业投资合作咨询机构,确保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谭淑珍 《国际广告》2010,(9):120-120
由台湾经济部次长梁国新率队的“陆资来台说明会”一行人,日前在大陆进行“招商”,这是两岸签署ECFA后首次,也是登陆层级最高的一场大型招商会。在国台办的全力支持下,有近200家中国中央级企业一把手的高层捧场。当粱国新一行人在北京热闹地对陆资进行招商时,第一批来台的陆资,却是个个哀叹:“我们像是黑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