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于阿联酋与沙特等国未能就放松原油减产达成一致,原定于7月5日举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虚拟会议被取消。会议的取消,令石油市场的供需情况比预期更为紧张。受此消息影响,7月5日,国际油价上涨,美国适逢独立日假期,期货市场休市,布伦特原油期货市场主力合约结算价报77.16美元/桶,达到201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产油国未能就增产达成一致是国际油价涨至高位的导火索。7月2日,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会议未就8月起日均原油产量每月环比增加40万桶、到今年底实现日均增产200万桶的目标达成一致,国际油价应声而起。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态势是:在石油需求量上升而欧佩克冻结其石油生产配额的情况下,石油市场仍供过于求,石油价格低位徘徊,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力进一步减弱,其原因主要是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的相继复苏和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世界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量较有较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欧佩克已作出战略调整,将继续冻结其生产限额,而非欧佩克的增产幅度将  相似文献   

3.
3月6日,由于欧佩克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未能就今年3月底以后的原油生产政策达成一致,沙特宣布发起价格战,国际油价出现恐慌性下跌,跌幅高达10%,震惊全球石油市场。3月18日,国际油价再现暴跌,创近20年来新低,WTI油价最低跌至20美元/桶。全球石油市场可谓风声鹤唳,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业界无不对国际油价及全球石油市场走向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4.
供应等原因将2005年油价推到历史最高。石油供应链上下游能力吃紧以及美国飓风造成的开采和炼油设施的严重破坏,驱使油价在2005年8月底突破每桶70美元,欧佩克只得开足马力生产,以满足高油价下顽强增长的石油需求。2006年需求增长将比2005年加快,而2006年非欧佩克产量将显著增加、欧佩克产能将扩大,石油市场供应缓冲能力将提高,这可能会使过去3年来的油价强势在2006年开始减弱,但油价仍将维持高位。  相似文献   

5.
马宏 《中国石化》2014,(12):98-100
<正>国际油价下行时期,中东地缘政治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2014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行,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高盛对此轮油价下行走势的估计是,2015年油价将继续下跌,直到75美元,这是美国页岩油产量停止增长的临界点,欧佩克将在有证据表明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放缓之后,才会进行有意义的减产。届时,全球石油市场达到新的平衡,油价稳住阵脚,并开始回升。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油价波  相似文献   

6.
1992年的世界石油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居主导地位,油价处于相对稳定的疲软状态。从多种因素分析,1993年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油价总体水平将略高于1992年。石油市场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是: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但石油消费量将上升;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较快;新增需求量主要由欧佩克来提供;石油工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油价主要受控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在1995年国际能源展望中预测,1990~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童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长将更快。欧佩克将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较低廉的开采成本在未来的世界石油市场中占居优势。非欧佩克石油产量总体上将逐步提高,但北海地区的石油产量将很快达到高峰而后开始递减,美国和前苏联的产量变化将造成非欧佩克石油产量的波动。对未来油价的预测,一种观点认为将保持长期以来的相对平稳的态势,即2000年和2010年的油价分别为13.52美元/桶和14.65美元/桶,另一种观点认为油价将上升,2000年为19.13~21.15美元/桶,2010年为24.12~28.99美元/桶。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上半年油价走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月至3月上旬原油价格屡创新高,3月下旬原油价格大幅下挫;5月初至6月底原油价格总体处于上扬走势,油价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美伊关系日趋紧张并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是促使1~3月油价攀升的主要因素。原油和油品库存较代,及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政局不稳也是造成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此外,北美经济的低速增长造成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非典”疫情爆发,造成全球航空燃料油需求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欧佩克及时调整产量政策,防止了油价大幅下跃,战后伊拉克的局势与产量恢复情况及欧佩克的产量政策等是2003年下半年影响石油市场的关键因素,预计今年三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将围绕25美元/桶波动,全年平均价格为24~26美元/桶。  相似文献   

9.
<正>沙特维持不限产和增产,调整能源政策适应低油价。沙特在石油领域具有领导力,是欧佩克的核心产油国,拥有巨大的原油储产量优势。沙特凭借石油产量和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优势,通过调整产量政策,主导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起伏的趋势。在2014年11月底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沙特却力主改变持续30年的应对油价下跌的限产保价政策,主导超限额增产。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2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落,1994年1月份油价有所反弹。 到1993年11月23日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部长级会议前,国际油价已持续下滑近5个月,从6月份第一周到11月份第二周结束,欧佩克7种原油的一揽子平均价格已下降3.12美元/桶。因此,该会之前一些分析家认为欧佩克可能会在此会上同意削减其石油产量,以促使油价回升。但会议的结果令人失望,欧佩克仍将其1994年1季度的配额维持  相似文献   

11.
高油价:原因透视及走势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原油需求量增大,但是由于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继续增长,欧佩克的实际产量也比较大,所以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不至于支撑持续的高油价。造成2003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原因除经济增长因素外,主要有:美元贬值促使欧佩克减产保价;美国战略储备增加、消费国石油库存较低;个别区域和个别品种(美国汽油)的供需矛盾突出;(5)地缘政治不稳定形成“恐怖溢价;(6)“储量枯竭论”重新抬头引发恐惧心理;(7)投机基金的炒作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压力。2004年下半年,促使油价坚挺的因素将依然存在,主要是石油需求继续增加、伊拉克产量不确定性很大、其他产油国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等。但是某些因素可能发生逆转,特别是欧佩克国家增产、投机资金获利回吐和中国经济的降温,都可能促成国际石油价格回落。预计在经历了今年的高油价之后,2005年石油需求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从总体看,2005年的油价将比2004年明显回落。  相似文献   

12.
环球石化     
欧佩克逐渐失去操控油价的能力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阿尔瓦罗·席尔瓦日前在莫斯科说:如果欧佩克就石油政策进行协调并控制石油生产,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不会对石油市场的价格稳定构成威胁。但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在8月7日最终拒绝了与欧佩克一起限产保价。另外,美国布什政府在国际能源政策上采取的手法是疏远欧佩克,拉拢墨西哥、俄罗斯、挪威巴西和西非的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美国利用了俄罗斯经济困难而放开石油资源之机,让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俄罗斯石油产地,使俄罗斯石油产量迅速增加30%,2~3年内还将增产…  相似文献   

13.
1990~199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缓慢,石油供应充裕、库存增加,原油价格在低价位波动。预计1994~1995年,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前苏联和东欧的石油需求将继续下降或停滞,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幅度将大于前几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年均1%左右的速度上升。原苏联石油产量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伊拉克难以返回石油市场,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产能持续增加,发达国家总体产量有所上升,非欧佩克发展中国家石油产量也将增加,致使全球石油供应依然过剩,油价维持现有水平或略有回升。1995~200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年均增长1.56%,石油供应偏紧且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增加,油价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亚洲石油需求下降,世界石油需求增势减缓.预计1998年,亚洲石油需求将出现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比1997年减少17万桶/日。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将由上年的近200万桶/日降至90万桶/日。2.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3.油价暴跌,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石油收入下降,给石油输出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4.亚洲地区一次炼油能力出现过剩,炼油利润进一步下降。预计1999年世界石油需求可能会缓慢增长,但增长幅度将主要取决于亚洲的经济形势。总的来说,1999年世界石油市场仍将是供大于求,石油价格将继续在低位徘徊。  相似文献   

15.
<正>6月5日,每年两次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在维也纳举行。此次会议上,欧佩克成员国决定将产量维持在3000万桶/天不变。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强调,欧佩克并不会设定下一阶段的价格目标,而应当让市场来决定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此前已经有不少分析指出,75美元/桶左右的价格似乎应该成为国际油价在今年下半年的一个合理目标区间,这也是欧佩克总体损益平衡的较为合理的价格区间。欧佩  相似文献   

16.
近期行情回顾:油价6月触底、7月反弹6月份,欧债危机继续拖累石油市场,在欧美经济数据疲弱、欧佩克维持产量不变、美联储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落空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加速下滑并触底。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6月份现货价格平均为82.33美元桶、91.81美元桶、91.11美元桶,每桶分别较5月降12.29美元、15.36美元和12.87美元,环比分别下降13%、13.9%、12%。与上年同期相比,WTI、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提升,逐渐削弱了欧佩克的垄断地位,页岩油规模开发已深刻影响国际油价。由于世界经济明显回暖,石油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联手减产的作用下,国际油价继2017年以大幅上涨收官之后,进入2018年后涨势不减。然而,自2月以来,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和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国际油价维持宽幅震荡。WTI原油价格自2月以来一直在60~65美元/桶的宽幅区间震荡。  相似文献   

18.
尽管美国总统布什以严厉的措辞发出警告,但在于3月5日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仍决定维持目前的原油产量不变。有分析人士指出,国际油价有可能在6个月内达到120美元一桶。高油价可能拖累美国经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经济很有可能被3位数的高油价所拖累,其通货膨胀状况也会因此而恶化。在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于维也纳召开前夕,美国全力要求欧佩克增产。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自海湾战争以来最为剧烈的波动 ,布伦特油价2月份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11月份则上涨到25美元/桶以上。根据目前的统计数字 ,在欧佩克减产和亚洲经济恢复增长的推动下 ,原油市场供需形势已经发生逆转。随着冬季需求对库存进一步消化 ,即使考虑到2000年3月份以后欧佩克停止目前的减产措施 ,石油市场仍将处于需大于供的状态 ,预计2000年原油价格会停留在20~22美元 /桶。一、影响2000年油价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的国际原油市场两个因素促成油价在1998年至1999年初的大幅下…  相似文献   

20.
国际要闻     
正欧佩克+将推动石油市场再平衡在欧佩克+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MC)于2月3日举行的线上会议上,以沙特和俄罗斯为首的部长们强调了在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立即加速石油市场供需再平衡进程的重要性。欧佩克+表示,将保持推动迅速消化因新冠疫情导致需求下滑而造成的石油供应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