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奇比妙喻 ,历来为人称道。钱氏的文学比喻样式繁多 ,喻体选用别出心裁 ,反传统比喻之道而行 ,具有哲理美、新奇美和刻薄冷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悲剧美就是当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旺盛生命力的最后进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充满对抗性的美.因为在这种符合人性的积极抗争与超越中,主体的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超常地展现,从而显示出真正的人生价值.所以,悲剧美是对生命之美、生命力之美、人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意志的美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夏伟 《大众商务》2007,(8):32-32
项目介绍: 洛阳大卫动感灯箱研发的魔幻灯箱是一个集机械、光学、电子、数码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在同一视窗内可交替变换多幅不同的画面,且瞬间变化时间仅为0.1秒,自然、顺畅,彻底克服了传统灯箱单一静止画面、无动感、信息量少、缺乏视觉冲击等弱点,拓开了动感灯箱市场新天地,是室内、  相似文献   

4.
饮食审美主体在理性认识延展的审美感层面是凭借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积累所形成的对于不同饮食美感受的基础类别划分.古典性与时代性是反映饮食审美主体对于饮食美时间展开的基本类别感受的范畴,只有将古典与时代完美结合,人类饮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而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反映饮食审美主体对于饮食美发展趋势的基本类别感受的范畴,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完成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用“需要一欲望”思辨机制构建精神思辨体系,而马克思谈论需要问题则是面向人类生存之根本并对前者构成批判。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家们仅抓住社会发展的某一因素所完成的批判工作都停留于表象世界,未曾像马克思那样触及人类生存需要之根基。由此马克思针对需要和资本逐利之本性欲望问题所展开的批判便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这恰是当代西方理论批判家们无法超越的。  相似文献   

6.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意想不到,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统治地位的终结是冷战结束后的一个重要后果.21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学又将重现19世纪下半叶经济学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将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锁定了美国许多“顶级”大学的经济学院,演化经济学在美欧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就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后来居上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学者应该发挥血气方刚之气概与独立自主之精神,推动演化经济学在中国获得原创性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传统诗歌讲究声律之美,注重音韵和谐之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歌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技巧美的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五代和两宋,尤其是"盛唐之音"之韵律"诗乐"的全面成熟及繁荣兴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文章旨在论述其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就研究方法而论,可概括为二:一是评赏式的论词,二是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论。通过前一方法,以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辨别历代评论者对诗歌的种种误解与错论,阐发诗歌的兴发感动之作用;通过后一方法,既克服了古代文论模糊含混、缺乏完整体系的缺点,又从中西比较之角度,重新审视和衡定古代诗词应有之价值及中西共通之文学观念。此两方面互相结合与补充,开拓了古典诗词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钟嵘的"直寻"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王夫之的"现量"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强调以直觉等非理性方式进行创作;但二者也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如后者更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以及对时空维度的把握。笔者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厘清两者的共同与不同之处,以此来探究王夫之"现量"说对钟嵘"直寻"说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美日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后定点超越。总之,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强调“善”与“美”的完善结合,对我国音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既影响深远又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几位有代表性的古代书法大师的创新之举,进而阐明书法创新之本质,强调创新既不能背离传统,又不能拘泥传统,唯其如此,创新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和王士稹是清代两大诗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两人的诗学主张都注重诗的意境。不同的是:沈德潜侧重诗的雅正、温柔敦厚教化之功,追求一种至性至情之美;王士稹侧重于诗的神韵之美,他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对诗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灵魂与品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8.
含蓄美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审美传统,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大致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态:即初级形态的含蓄美和高级形态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提出翔实的统计数据和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用典是新诗的一种普遍情况。而目前对新诗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空白点。同时,由于西方典故和现代的典故都是古典诗歌所不具备的,新诗对这两种典故的运用给自身带来了不同于古典诗歌的新因素,因而对其进行归纳研究将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茶经》是一部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古典茶文化著作。既强调茶学信息的准确传达,体现出科学价值;又在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上独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美学价值。因此译者对原文美学意蕴的传达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通过对原文的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和画面美的分析,探讨了《茶经》美学意蕴在译文中的成功再现。也说明"达意"和"传情"不失为再现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