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的“支柱”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几年里,其经济建设所以能飞速发展,靠的是中央给的特殊政策和特区人民的于劲。所谓特殊政策集中到两方面:一是让出一部分国内销售市场;二是优惠的税收政策。相比较而言,国内市场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因为深圳的产品有三分之二是销往内地。依赖国内市场发展特区经济是必然的,因为:(1)深圳特区是建立在一个没有工业基础的边陲小镇经济基础上,产品一开始不可能打入国际市场;(2)中央没有给特区建设资金,给的是政策;(3)深圳特区是国内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魏哲民 《特区经济》1994,(11):17-18
<正> 一、优势——在经济学上的界定 优势,在经济学上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指特定经济系统在给定时空域内,所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及被开发潜力;二指通过制度安排,实现经济资源组合的最佳收益,在此意义上,本文把制度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三指优势可分性,因为时空域是可分的,定义在时空子域内的优势便是局部优势,局部优势的迭加构成总体优势。 目前之所以存在关于特区优势之争,来源于对优势概念理解含混不清,而囿于对优势的静态认识。持特区优势丧失论者,基于这样的观点:第一,国家关于特区的优惠政策,现已不为特区所专有,而是普惠全国;第二,目前深圳特区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已有很大的升涨,增加了投资成本;第三,我国现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飞地,如上海浦东,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流向发生变化,将不利于深圳特区。这确实是事实,如果优势仅限于此,深圳优势将永远失落了,深圳特区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恰恰相反,优势的内蕴比此丰富得  相似文献   

3.
金晓斌 《特区经济》1997,(12):32-33
<正>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及香港回归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宁波来说,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同香港开展经济金融合作,对特区和开放城市的二次创业及使深圳、宁波成为香港内地金融扩张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强  刘冰 《特区经济》1996,(11):10-13
<正> 一、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及发展潜力正在减弱回顾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体会到,广东三个特区能创造今日之辉煌,虽然各有各的优势、发展机遇和发展过程,但是分析原因,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央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所带来的政策优势;二是特区利用毗邻港澳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广东特区的政策优势及与港澳经济合作(如制造业合作)的潜力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5.
《特区经济》1990,(3):16-16
<正> 当前,全国经济工作仍然要继续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紧缩财政信贷的措施。在这个大气候下,市场疲软等经济问题必然会制约着特区经济和金融。同时,由于特区进入了第二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急需上马的重点大型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企业流动资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补充,生产和流通扩大,形成资金缺口大。预计今年特区资金形势会比去年严峻得多,完成今年信贷现金计划要比去年艰巨得多。在严峻形势面前,我们一定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寻求出路,从改革中要资金。九十年代深圳金融改革总的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特区金融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建立与特区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深圳  相似文献   

6.
彭朗辉 《特区经济》1994,(12):20-21
<正> 一、海南特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经济特区,如何在经历新一轮经济改革和调整之后继续保持和巩固大特区已有的优势,并努力增创新优势,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海南现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参与国内产业分工的程度很低,有明显的岛屿经济特征。加速开发建设海南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严重缺乏,在国家不可能直接投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出路在于大量吸引岛外资金,而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海南的投资环境及其优惠政策;二是海南金融机制及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从海南目前的情况看,经历建省办特区6年来尤其是1992—1993年超常规发展,海南的基础建设大为改观,投资环境大幅度改善,海南特区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明显优于内地和其他特区以及开发区,为大幅度吸引岛外资金不断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外部条件。海南金融这几年随着特区开发建设的发展,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金融业务几十倍地增长,金融机构密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这些对于促进海南大特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新一轮经济改革和调整之后,海南政策优势将逐步削弱,金融领先地位下降,甚至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海南金融界当前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压力很大,任务繁重。因此,进一步在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姚嘉 《特区经济》1994,(6):40-43
<正>当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囫.如何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再造新优势.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特区“排头兵”作用,这一焦点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深圳市资金形势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趋紧的.从金融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民币存款增势减弱,信贷资金来源不稳定。二是人民市贷款在去年增速较快的情况下相对减缓。三是人民市存差缩小。四是全市金融机构头寸趋紧.除资金供求总量紧张外,资金结构性短缺矛盾也很突出:一是房地产投资项目与生产型企业争资金,往往是用于生产上的资金被开发、续建的房地产项目挤占。二是用于市外投资的项目与市内生产、建设项目争资金,造成市内资金趋紧。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由外销转人内销的比例提高,需要调人大量的外汇购买原材料,外汇资金相对紧张。四是外贸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大于一般生产经营型企业。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导致1992年下半年以来整个世界贸易增长放慢,1993年世界贸易的增势进一步降低,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深圳特区进出口贸易受其严重影响,外汇来源不稳定。 资金紧张是当前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是从1993年以来深圳经济高速增长、全国“经济开发热”引致的效应,同时也是深圳特区?  相似文献   

8.
深圳特区的商业在近几年内有很大的发展,这是每个到过特区的人都耳闻目睹的事实。深圳特区的商业在短短的时间内之所以有这样迅速的发展,除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客观上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外,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在于较早地开始了商业体制的改革。一深圳特区商业体制的改革着重于三个方面: 一、打破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并举。1979年前,深圳  相似文献   

9.
黄列 《特区经济》1996,(3):44-46
<正> 深圳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城市。进入1996年,已走过15个春秋的深圳特区,面临“九七”回归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一个胜地”的发展战略。而以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开始新一轮经济腾飞的上海,则提出面向21世纪、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蓝图。我们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发展经济,金融先行,因此,建设金融中心皆被列入沪深发展战略的重点。那么,沪深两地在成为21世纪的金融中心方面,发展前景如何呢?本文拟从以下诸方面作个比较。 一、中央重视程度 在政府主导型经济改革中,中央重视程度对于能否成为金融中心显然是很重要的。目前从受中央重视程度看,上海明显优于深圳。 1、政策优惠。深圳的高速发展曾得益于中央给予特区的很多优惠政策,而今这些优惠政策已由“特惠”变成“普惠”。而上海浦东虽开放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可借鉴深圳的经验,且中央一开始就给予浦东十条优惠政策,其中还包括一些比特区还特的政策。 2、行政级别。上海是中央直辖市,享有省一级权限,本身具有立法权。上海市委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有两位曾任上海市长。深圳是省辖市,虽然中央也规定深圳在某些方面可享有省级权限,但作为一个省辖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发展金融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金融竞争的新潮流。作为金融市场正在崛起的新星,中国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构建自己的金融中心,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深圳的出口加工业、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业、港口群及物流业、通讯和动漫业均促使了巨量资本的流动,并带动了深圳金融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与香港在经济方面日趋紧密的关系以及深圳股票交易所这个资本市场日益带来的金融想象空间,深圳在金融服务业方面需要更大的平台和更为超越的理念。跨越深港两地的金融服务将有助于深圳的金融触觉伸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在经济特区成功的基础上,深圳需要尝试金融创新,即设立离岸金融特区。  相似文献   

11.
把深圳特区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综合性特区,是中央的既定政策,也是众望所归。深圳试办特区六年来取得那些成就?当前其经济发展具有那些特点?外向型经济应具有那些特征?深圳经济向外型经济转化需要从那些方面努力?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笔者  相似文献   

12.
<正> “九五”期间,深圳除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外,还应特别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造更加合理和富有生气的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深圳特区建立15年来,已形成了若干有效的、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如香港加工工业的北移,深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本优势成为港人北上投资的首选地和第一承接点,从而在深圳形成了以“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加工工业群,这是带动深圳经济整体畅旺的重要增长点。 除此以外,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作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桥梁”和“通道”,也吸引了全国各省市、中央有关部委和大中企业来深投资、置业、办厂和做生意,由此在深圳形成了庞大的“内联”企业群,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也就道出了“内联”企业在深圳前15年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而且作为“试验地”,深圳在进出口贸易、金融证券业、电子工业、房地产业等方面也形成了有效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随着特区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使深圳在前15年所依托的若干经济增长点也出现弱化和转移趋向,进入“九五”之后,这种趋向将更加突出,甚至会使一些投资者、企  相似文献   

13.
特区二次创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重振和发扬“开荒牛”、敢闯、敢试、敢“冒”的创业精神。特区二次创业的总目标,应当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素质,更上一层搂。而深圳的目标,就是要再造一个“香港”。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应当是开放特殊政策继续“特”下去,如果其特殊政策都取消了,特区也就不复存在了。在特区二次创业中,必须坚持其“基本政策不变”;要特别强调增创新优势。要重新认识特区的优势。增创新优势不可陷入盲目性,要着眼于增创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历史回顾:深圳在制定和完善特区税制的过程中,就最大限度地吸取了香港税制中的精华 深圳特区税制是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而产生的。深圳过去所沿用的传统产品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在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日益暴露出其与特区经济的不适应,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深圳毗领香港,在信息、交通、通讯等方面都与香港联系便捷,深港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人员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香港税制模式最先吸引了深圳特区人的注意力。 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进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历史事实,不能不说是一种“经济奇迹”。尽管香港经济的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香港税收制度的优越性在其中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资金、技术、管理是长期制约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要弥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不足,就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仍有必要一只眼睛向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内联”文章.“内联”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开创时期的深圳特区,缺技术、缺人才,但内地有的是技术和人才.把内地的资金引进来,让内地同深圳一道办工厂,头在内地.尾在深圳,资金作为一种载体,把内地的人才、技术输送到深圳.这就是“内联”.深圳企业充分利用特区优势,依托内地,面向海外,以贸易、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资本及其它资源为纽带,将内地、深圳、海外连成一线,实现优势组合,成功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特区功能的发挥,形成了“外引内联”的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16.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以年均25.8%的增长速度累计创造了价值5.78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让世界惊呼深圳速度。30年后,深圳作为经济政策试验田的模板意义似乎正在减退,有人认为特区不”特”了,甚至发出“今后还要不要特区”的疑问?我认为,深圳特区之“特”将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7.
周文彰 《特区经济》1996,(10):18-20
<正> 特区二次创业是特区一次创业的继续和延伸,因此,两次创业必然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例如,都以对外开放为重点,都需要国家给以特殊政策的支持等.然而,这两次创业毕竟是特区创业史上的两个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的国际国内背景,因此两次创业必然具有使它们相互区别开来的不同特点.对于搞好特区二次创业来说,我们特别需要研究的不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是特区二次创业的不同特点,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特区二次创业的难点.一、特区二次创业的特点特区二次创业目前尚处于发动和起步期,现在要想准确概括它的特点,显然为时过早,要求过高.这里我们仅就目前可以看出的特点作一粗略的梳理.1、在创业手段上,特区二次创业从主要依靠政策转向主要依靠自身如果说政策吸引或政策驱动是特区一次创业的主要特点,那么,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而造成的特区政策优势的相对减弱,随着国家对特区具体政  相似文献   

18.
试析特区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改革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 《特区经济》1995,(9):28-29
<正> 昔日,深圳特区靠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敢闯的精神,在短短的15年内,“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区国有企业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壮大.然而,在全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特区国有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面临着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的困境.对此,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也有人失去了信心,认为国有企业的将来只有“死路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区国有企业如何发展?出路何在?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深圳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目前,特区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也有自身内在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竞争能力不强.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全方位地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区昔日政策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深圳国有企业原有的一些“政策饭”、“独家饭”也吃不上了.然而,令国有企业经营者们更伤脑筋的是,当政策放开之后,在目前市场经济调控、约束机制特别是经济法律体系尚未完善,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一整套金融政策——低利率、超信贷、行政指导,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符合当年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是在日本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国民金融资产十分有限、间接金融处于优势的环境中,为满足高速增长时期的大量资金需求而制定的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政策。一旦客观形势变化了,这种特殊政策就会走向反面,导致金融政策的失误。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开始长达7年的“泡沫经济”,与过度依靠人为的“超低利率”金融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因为违背了市场规律而受到了惩罚。这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在中国特区和深圳特区发展史上,在深圳特区新闻出版事业史上,作为最早的以特区和沿海沿边开放城市和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区经济》杂志是必须提及的一份精品出版物。1983年4月,当时的编辑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敏锐地意识到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份经济理论类刊物来做舆论前导和政策借鉴,因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