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我国修改了股权质押制度以及并购制度以来,股权质押融资已成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高并购溢价的后续处理及减值风险也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利用2013—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可以减少企业的商誉减值;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抑制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显著减弱了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商誉减值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拓展和加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行为经济后果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刘佳  张 《中国市场》2013,(1):53-54,57
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存在股权集中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控制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为了谋取私利,在并购的过程中大股东通常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采用私有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模型,研究了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模型结论表明,大股东是否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取决于两个方面:①大股东采取盈余管理是否能够获得正的净收益,即盈余管理带来的收益是否超过各种成本的代价之和;②收购者进行尽职调查后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并具体阐述我国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毛慧敏 《商业会计》2021,(18):41-46
文章基于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负相关,且应计盈余管理在质押比例与股利分配力度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组、非融券标的组中更显著。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行为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的监督与疏导,投资者也应关注该行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17-2019年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控制权私利、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越多,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进行向上盈余管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在部分样本下显著负相关;同一程度大股东资金占用水平下,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有轻微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行为的不断普及,股权质押给上市公司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所引致的代理问题带来公司价值的降低远高于质押行为的正面效应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释股权质押行为的利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选取FH公司作为案例对股权质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大股东侵蚀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上市公司应该增加股权质押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对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股权质押近年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发展迅速,当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不仅可以获得资金,缓解当前财务困境问题,同时大股东并不会丧失质押的股票的控制权,同时股权质押方便快捷,得到了普遍青睐。本文从股权质押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态度和行为着手,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银亿股份较高的股权质押比例入手,分析了其股权质押的动机,发现前期股权质押融资用于支持上市公司转型,而后期大股东开始利用股权质押及现金分红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基于此案例提出规范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7~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更低。在采用公司固定效应、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双重差分分析等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细分产权性质后研究发现,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本研究为保证股权质押缓解融资约束的同时,预防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爆发风险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对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管理层也存在运用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以提升自身薪酬水平的动机。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可能会产生利益侵占效应或利益趋同效应,有必要对大股东的存在及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可从大股东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大股东控制程度对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内在机理,并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我国股权结构现状探究大股东控制程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该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且在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确实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伴随着大股东与企业利益的趋同,大股东会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增强薪酬激励机制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作用,即大股东控制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之一就是盈余管理.本文以2065家深、沪两市2010~ 201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视角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越集中,大股东越容易操纵应计利润.国有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流通股比例大幅度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3—2018年发生了股权质押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偏好的影响,探讨了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股权质押活动的偏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大股东股权质押更为显著,成长期偏好程度要高于成熟期。本文的理论分析为股权质押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股权质押与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为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下如何抑制管理层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象十分普遍,而民营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而陷入的资金危机对其自身业绩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本研究集中于了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分析股权质押成因和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提供短期解套路径选择。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成因主要有:一是公司大股东缺乏资金,同时又不愿意放弃现有的股权及其收益,因此选择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以获取资金;二是股权质押融资操作程序较传统融资方式更简单,审批流程快,所受约束较少。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主要有:(1)崩盘风险;(2)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短期内的解套路径主要有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寻求合作伙伴资金支持,长期应鼓励大股东承担责任和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东群体规模庞大,大股东代理问题作为影响组织运营效率和业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8-2021年沪深上市企业披露的经营、财务和管理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的三类“掏空”手段:股权质押、大股东占款和关联交易对企业超额回报率及托宾Q值的影响。实证发现:从对企业超额回报率和托宾Q值的负向影响看,股权过度集中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主要体现为更加隐蔽的股权质押方式,大股东占款引起的负作用次之,关联交易对超额回报率和公司绩效的负作用最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大股东股权集中所引致的代理成本增加。因此,应从谋求市场多方共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内部应创新、再造管理流程;外部应加强大数据跟踪、监管,将大股东代理产生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2016—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股权集中度在两者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强,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5)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质押这种财务融资策略越来越受到大股东的青睐。股权质押一方面能解决大股东的资金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也会给公司带来控制权转移风险和杠杆风险。本文基于学者关于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成果,从股权质押动机、风险入手,剖析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6.
高天华 《商》2013,(15):24-24
本文以我国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差别。研究发现:提高激励股权数量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更为显著,行权时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影响盈余管理,且对国有企业的影响高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资本市场为研究背景,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9年四年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股改后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不相关,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正相关,其他股东受第一大股东影响较深,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行为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使得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已有证据表明,企业管理层已经有向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转变的趋势。本文选取真实盈余管理空间较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股权结构对其的影响。首先,利用Roychowdhury模型计算出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并从股权构成、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等方面提出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假设;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出U型关系。最后,结合研究结果针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200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仅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而且与终极产权角度确定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分散度显著相关;在控制了事务所特征、董事会特征、公司规模、债务水平以及利润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盈余管理程度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分散度显著正相关,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而与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田特 《商》2014,(15):63-63
本文以2013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主板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内部控制和审计质量两个方面,探讨它们二者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的分析这两种治理机制在对盈余管理进行作用时相互的关系。研究表明:首先,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行为均能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其次,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在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方面不存在互补关系,即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反而无助于审计师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