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省际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形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指数从0.91跨度到0.39,区域差异明显;形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因素、金融效率因素、就业因素和农业化水平;缓释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及其区域差异应从成因及影响因素切入,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视角对我国各省市区农村金融排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异质性效应,其中,地理排斥、评估排斥及条件排斥对居民消费影响呈显著的正向拉动效应。从消费区域来看,农村金融排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东部地区营销排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中部地区的评估及条件排斥和营销排斥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且存在明显的外溢作用。基于此,我们应重视农村金融发展,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规范和开展互联网金融,加大金融机构的增量改革,以促进居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孙群力  周镖 《农村经济》2021,(3):93-100
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指标子系统,利用熵值法和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07?2017年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探讨财政分权、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显著为正。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乡村振兴有负效应,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城镇化进程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乡村振兴有着显著的正效应,通过引导城镇资金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发展进而带动了城乡融合。从区域层面看,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农村金融服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在中西部不显著,在东部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也不尽相同。《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对比了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对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规模的影响十分突出,受农村金融风险影响较强,受农村金融效率影响偏弱,而受农村金融结构影响不显著;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1978~2009年的相关宏观数据为考察对象,利用均值差异检验、泰尔指数等研究手段,实证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十分显著,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金融发展的区域总体差异性主要来自区域内省份之间的差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等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的一般要素。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农村区域发展,将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7.
研究农户借贷渠道选择行为对于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以及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来分析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比民间借贷渠道,劳动力人数、家庭年收入、借贷规模对农户选择正规渠道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而是否有儿童、是否用于消费支出、是否应急借贷则起着负向作用;第二,相比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劳动力人数和家庭年收入对农户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而与民间借贷渠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制度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率的作用大于人均农业贷款,但是人均财政支农表现为抑制农村金融制度效率的提高。最后,本文提出应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安排金融制度,防止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明晰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农村金融制度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琼 《山西农经》2022,(24):179-181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1998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利用MCMC方法和TVP-VAR-SV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影响机制,进一步拓展了金融系统的效率和普惠性对中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活动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的促进作用不强,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第一产业产出的短期效应均大于中长期效应,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传导货币政策影响第一产业的产出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排斥与破解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金融排斥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促进农村金融融合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破解农村金融排斥,需要建立普惠性的金融体系,加强政府规制,发展融合性的金融机构并践行社会责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强农民金融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范式,采用江苏省13个县域2005~2008年经济、金融、中小企业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建立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差异明显;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受其自身特征、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指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宏观经济环境特征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农村经济转型的多个维度出发,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在注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是实现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经济转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就业的不断深化,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关注金融市场,寻求财富积累的新途径。本文运用2019年山东省1140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金融排斥视角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探究金融排斥在该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以及金融排斥在供需两端作用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户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广度(风险金融市场参与概率)与深度(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缓解需求端金融排斥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供给端金融排斥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转移就业时长能够强化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正向影响;户主转移就业距离越远,农户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概率和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效率问题。本文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村金融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换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动态描述,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塌陷"特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房地产税、地方公共支出对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房地产税对房价有抑制作用,而地方公共支出对房价有促进作用,两者对房价的净影响为正;(2)房地产税对房价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各房地产税种对房价影响不尽相同;(3)地方公共支出对房价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1)房地产税收和地方公共支出预算相互配套的政策组合能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2)中国房地产税对房价的调控能力不强,应改革现行的房地产税制,开征物业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298个地市级城市2011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排斥程度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结构性差异密切相关。未来在政府层面,应加强数字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创新均衡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优良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在金融机构层面,应加大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民层面,要积极学习数字技能以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罗帅  何立 《山西农经》2022,(21):182-184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源于去中介化特征、信息有效性特征、长尾市场特征、可获得性特征与农村金融需求的耦合;互联网金融的促进效果受到普惠金融悖论、农户自我排斥、风险汇聚与放大效应的影响;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需要加强金融体系协调、互联网金融监管、农村宣传教育。文章以农村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需求的耦合机理,考察互联网金融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期望为相关研究与实务操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金融排斥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为农村金融排斥现象的消除提供了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而互联网金融近年的快速发展为消除金融排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有利于政府将"发展普惠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来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并且有着明显区域差异的发展中农业大国。金融作为当今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中,农村金融已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基于我国国土上的分布情况来看,在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笔者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谈谈自己的见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发达地区A省72家农村金融机构为样本,首次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EBM模型并测算2007—2016年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农村商业银行优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Tobit和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整体上涉农贷款拖累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但对于农村信用社和经营绩效高的农村金融机构,这种拖累作用并不明显;细分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与农企贷款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同,前者仍是负作用,但后者未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均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负作用,但农村信用社的农企贷款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