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Formal economic modeling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gnores transportation or, more broadly, trade costs. Yet, as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 suggest, trade costs are quite large. This paper extends work by Bergstrand (1990) that address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xplicit presence of trade costs. In the context of a Helpman–Krugman-cum-trade-costs model, we derive four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regard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 costs. These hypotheses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bilateral OECD Grubel–Lloyd indexes. The results are strong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trade costs i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iterature. JEL no. F14, F15  相似文献   

3.
Using panel data estimates of export and import equations for 17 countries in the interwar period,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tariff and nontariff trade barriers on worldwide trade over the period 1929 to 1932. Th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real world trade contracted approximately 14% because of declining income, 8% as a result of discretionary increases in tariff rates, 5% owing to deflation-induced tariff increases, and a further 6% because of the imposition of nontariff barriers. Allowing for feedback effects from trade barriers on income and prices, discretionary impositions of trade barriers contributed about the same to the trade collapse as the diminishing nominal income.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1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推动了中巴双方的经贸合作。文章运用巴拉萨模型检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无论是对区内两国的贸易创造还是对区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应利用中巴双方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我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就越来越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研究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了1999~2008年间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和在世界市场细分商品上的竞争性,结果表明:虽然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性在逐渐下降,但是从绝对值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竞争性仍然比较激烈。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和德国在燃料、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制成品三类商品上都是竞争程度上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总体以及细分商品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已经趋于稳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地位开始上升,德国则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还运用贸易互补指数测算了中国和德国的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和德国的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文章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发展中国与德国贸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色贸易壁垒对民族地区对外贸易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应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为实现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全球正在酝酿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文章分析了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广东外经贸的影响,以及广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以维护出口商品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及性质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等工具测度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及性质的变化情况,认为大部分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强弱和性质均发生了变化,但总体上中关货物贸易仍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仍以产业间互补为主.根据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关于发展中美贸易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2.
陈松洲 《改革与战略》2012,28(4):197-200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在这场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受害最深,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造成我国出口市场萎缩和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恶化我国的外贸环境、冲击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及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职能、强化出口企业的市场主体功能以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effects in the 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 (ECCAS) between 2007 and 2016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riables like GDP, population, bilateral distanc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corruption are crucia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flow. More importantl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neither trade creation nor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CCAS region. Thus, the FTA in ECCAS did not lead either to reinforce intra‐trade or to emphasize trade with non‐member countries. Yet, the 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 (CEMAC), the 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COMESA) and 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 (EAC) have been trade creating during the aforementioned period. Therefore, the paper recommends policy makers to promote more regional integration within ECCAS notabl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ra‐zone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the effectiv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ee movement of people and goods with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目前测度贸易成本广为应用的Novy方法存在实践性缺陷,本文直接基于Andersen多边一般均衡微观需求建模思路,重构可行的出口贸易成本测度方程,并以中国经验数据为例证与原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存在稳健的测度差异,很有必要认真探讨。近年来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整体加速下降,亚太地区及北方邻国贸易成本明显小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卢晓菲  章韬 《世界经济研究》2020,(4):46-59,M0003
国际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即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细化和区域贸易协定日益深化。文章使用1995~2015年的联合国贸发会议Eora26投入产出数据匹配CEPII引力数据和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深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双边GVC贸易强度对RTA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VC贸易强度增加会显著提高RTA签订概率和深度,在处理了潜在内生性和更换实证模型等方法后结论依然十分稳健。由于南北方国家存在较大的机制性差异,在北-北贸易模式下GVC贸易强度对RTA深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大,尤其是RTA关键条款。考虑到条款的法律可执行性,仅在北-北模式中GVC贸易会对RTA关键条款深度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在南-南模式中这一机制仅局限在边境关税类条款中,而在南-北模式下的贸易强度增加反而会降低RTA深度。文章的实证结论为当前中国签订RTA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服务贸易对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货物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存在问题:一是我国整体贸易结构还不合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货物贸易的增长是粗放型的,以数量扩张为主;三是货物贸易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不利于技术创新;四是服务贸易本身竞争力不强。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分析服务贸易在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1)优化我国的整体对外贸易结构;(2)作为中间投入品,提高出口货物的技术含量,使货物贸易增长向集约型发展。提出我国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继续优化外贸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说明了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分布、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的分析发现,中亚五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和俄罗斯;其外国直接投资表现为净流入;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以贸易优惠吸引外资流入。为此,我国今后在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器重视其贸易政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被表面化为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但这并无法掩盖中日贸易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彼此对于对方都更加重要,频繁的贸易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无疑也将越来越严重。中日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出路,包括统一统计方法和口径、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9.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根据1980~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和环境污染(以工业三废排放量为代表)的数据,利用ARIMA模型,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的关系进行探究,试图说明两者对于我国环境污染影响孰轻孰重的问题,并得出结论:一般贸易出口对工业废气污染的影响稍大,加工贸易出口对工业废水污染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大。可见,和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密切。文章最后根据模型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