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通过金融控制主宰着世界经济。美国凭借美元“中心货币”地位而攫取的国际铸币税成为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的稳定来源,这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根源;作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我国面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和外汇储备稳定性下降这两大金融安全问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下降将直接导致美国国际铸币税的减少,致使经常项目逆差逐步丧失稳定的弥补途径,使其容易陷入金融危机,导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应通过美元储备的替代来减少国际铸币税剥削,同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分享国际铸币税收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策是指涉及社会福利、健康、就业、住房和教育等各个方面、体现人文价值关怀的一系列法律条文和规范,它同时具有官方色彩和公共性。由于社会政策兼顾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应对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干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政策的选择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并需要将重点放在社会保障、就业和房地产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迄今已有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那场危机的原因与影响并重新审视我们原本以为已经学到的经验以及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The 2008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ffected the Uruguayan economy through two main channels: collapse in global trade and drop in capital flows. In response to the crisis, the Uruguayan government increased public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and expanded social benefits to unemployed workers. We appl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linked to microsimulation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these policies and assess their effectiveness. We find that an increase in public investment was the only policy effective in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risis on extreme poverty. The other policies reinforc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risis on the poor. All three policies are costly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export, while they have only slight or negative results on poverty and household income. More focalized policies, such as direct cash transfers, might have better results in terms of cost‐benefit. 相似文献
5.
总结泡沫经济破灭以前,泡沫经济破灭后至1995年,1996年以后三个阶段日本处理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可得出如下值得经验与教训;第一,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机构经营危机处理方式;第二,对发生经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处理一定要及时;第三,在金融体系动荡不定的时期,既要高度重视处理已经发生经营危机的金融机构,也要采取措施稳固尚未发生经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经营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二十七年的高速增长.其间GDP增长幅度更超过十倍.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如以1978年为改革开放元年,我们已经看到"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国经济已经影响世界".继续向前看,中国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加入WTO之后,这个机遇已经显得越来越明朗.以我管见,"2018年中国经济必须溶入世界,2038年中国经济可能引领世界."1] 相似文献
7.
Episodes of extraordinary turbulence i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are examined during nine crises ranging from the Asian crisis in 1997–98 to the recent European debt crisis of 2010–13. After dating each crisis using a regime switching model,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changes in the dependence structures of equity markets through correlation, coskewness and covolatility to address a range of hypotheses regarding contagion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at recession is a tru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inance linkages are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crisis transmission than trade and emerging market crises transmit unexpectedly, particularly to developed markets. 相似文献
8.
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下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主的全球不均衡货币、金融体系,是国际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也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着重阐述在这个体系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汇率问题、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美国.为了应对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日本政府分3次提出了总额为75万亿日元的应对方案用于稳定民生、开发新能源技术和安定金融市场.与以往相比,本次的应对方案具有反应快、关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重视金融领域和强调以结构改革应对危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加强财务管理更为重要。应对金融危机企业要重视资金管理;切实强化应收账款回收;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节约费用支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合理进行投资、筹资活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货币政策效果研究——基于货币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以利率为主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贷款机制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危机中有效地改善了货币市场条件;但对个别金融机构的救助、大规模资产收购计划,并没有改善货币市场条件,反而导致UBOR-OIS利...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日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措施。通过对政策的具体分析并利用潜在变量——危机强度,研究刺激政策对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的效果,结果得出,中日两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对应对金融危机均有所成效,危机强度的走势日本比中国更理想,中国的危机强度比较随机。中日两国的经济刺激政策都改善了GDP、就业、通货膨胀、贸易差额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但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在日本产生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正在不断深化的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转变视角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现实可行性,指出近年来相关方面的发展已经为人民币将来走向国际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但人民币国际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困境,并就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以顺势适当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析金融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挑战——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其实质是经济主体互相融通资金规模的扩张和便利程度的提高。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对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也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结合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反思了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次级债风波"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警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风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金融风险"的新变化。本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整理和归纳国外学术界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深入分析现代消费者信贷业务中的风险根源——"差异化特征"和依靠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剥离战略"以及流动性危机爆发时中央银行陷入的"两难选择的困境",由此揭示出上述"三位一体"特征所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的新变化。为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本文还建立了差异化特征下消费者信贷业务有效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生产的理论机制,并以美国和日本两种思路迥异的风险管理模式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Stephan Haggard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9,13(2):30-42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98 has provoked yet another round of controversy on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the region's growth.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flavour of this new work by examining three factors that impinge on economic policy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political regime type;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the design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stitutional weaknesses contributed to the onset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18.
Philip R. Lane 《Open Economies Review》2013,24(3):555-580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sting ground for the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model. We ask three questions. First, did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materially contribute to the originati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econd, once the crisis occurred, how did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affect the incidence and propagation of the crisi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Third, how has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affected the management of the crisis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提高利率引起的历次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对历史上多次重要的金融危机进行回顾。文章认为,利率超调将导致经济过度紧缩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央银行金融危机干预政策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验证据表明,银行业危机与商业周期有密切的联系,并不是一个如"太阳黑子"般的随机事件.当资产收益率严重下跌时,就会诱发存款人挤兑危机.和传统观点不同,我们并不认为危机一定是件坏事.危机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它能够在早期提存者与晚期提存者之间实现最佳的风险分担.但是当危机是有成本的或者存在一个资产市场时,恰当的中央银行干预政策将有助于实现存款人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可以证明,中央银行的干预政策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