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  相似文献   

2.
在大量存世的“康熙通宝”中.有一类“熙”字左侧少一竖的康熙钱.人们俗称罗汉。这类钱一般铜质较好。色泽金黄。常见品均为户部宝泉局所出。余十五年前在四川成都得一品罗汉钱.钱面文字和常见品相类,而背面穿左右却有满汉文“台”字。该钱直径25.8、穿5.3、厚1毫米,重4.4克。制作规整。钱文规矩。铜之精良:钱背的满文“台”字和普品满汉文“台”字不类,书体较为圆润,像一只小鸟(如拓)。  相似文献   

3.
“宽永通宝”是日本货币流入中国的数量最大、品类最多的一种宽永钱。传世的种类除光背者外,背有星纹及背穿上“文”字、“元”字等多种背文,版式最杂。 近期,集得两枚日本“宽永通宝”小平,特征与一般钱不同。  相似文献   

4.
读《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第1期《政和通宝篆书深字连足通小平钱》一文,笔者细观该钱认为,连足“通”应是钱币铸造时形成的流铜,并非原母钱上固有的。理由有三,一是钱文“政和通宝”四字,除“政”字外,其他三字均有不同程度的流铜黏连痕迹,这些流铜痕迹底根漫漶,没有立体扎根,无疑都是流铜;二是“通”字下一长横的流铜起点,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日在福州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如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在位期间(1875—1908)铸造的年号钱。翻阅有关清代钱币的图谱资料,所见“光绪通宝”皆为铜钱.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惟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6.
《钱币研究》2002年第9期刊发林染同志《新发现的开元奇钱》一文,笔者基于林文所说“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的意见,与林染同志探讨对此钱的看法。首先林文认定此钱:“明显属于初唐铸币。”我们看法是相同的。然有以下几点持不同观点:首先此钱《中国钱币》2001年第1期50页俞凉亘同志《唐东都西苑遗址区开元通宝钱窖藏清理简报》一文中称:“星纹开元……Aa型:21枚。光背。‘通’字下一星。‘通’字甬部上笔开口较大,走部前三笔呈三撇不相连。‘元’字首横较短,次横稍显左挑,且两横较近。‘宝’字尔部末两笔为两点。贝部较窄,内两横…  相似文献   

7.
叶伟奇 《西安金融》2005,(11):79-80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直径25.50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1.2毫米、重4.7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样(如图)。  相似文献   

8.
《西安金融》2001年12期载温苏先生《“宽永通宝”铁质小平钱》一文,由于作者“查多种钱谱”未见载宽永通宝铁钱,因而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和猜测。笔者也收藏有宽永铁钱一枚,直径2.32,穿0.71cm,重2.6克,此外还有一枚仙台通宝,径2.15,穿0.72cm.重2.2克,均为汉江卵石中出水。观将本人查阅的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藏有一枚康熙背台大样俗称的罗汉钱(见拓图),该钱字口深峻,棱角分明精美异常,文字有泉友们称谓的拔模斜度,恐系母钱。该钱是从陕西富平县境内出土的一坑清钱中捡选出的。该批钱最早为顺治通宝,最晚为光绪通宝。该钱文字与平时所见康熙背台大样钱及罗汉钱有异,“宝”字从“”(  相似文献   

10.
宣和通宝短宝薄肉通寄郭广穿笔者前些时候收拾旧藏时,一枚宣和通宝短宝类的小平钱穿孔较大,引起了我的注意。此泉(图1)字体酷似短宝薄肉通寄郭,经与(图2)普通的通寄郭钱对照,发现不仅穿广,字体也大。据此我初步断定它是一枚新品,名称是否就叫短宝薄肉通寄郭广穿。  相似文献   

11.
<正>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系闽国,彼时曾以“开元通宝”为面文,铸铅钱行使。此类铅钱,通称“闽开元铅钱”,其版别有多少?以往宥于资材,认为只有三种:小平铅钱二种,面文隶书仿会昌开元,背穿上“福”、“闽”:大铅钱一种,面文隶体兼楷意,背穿上“闽”下仰月。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兴起,陆续出土了大批闽开元铅钱,其版别之多,叹为观止,其中新发现的版别有:  相似文献   

12.
《钱币研究》2000年第2期刊王军、喻战勇先生《浅议“宣统通宝”大样钱》一文(以下简称“一文”),文中关于宣统大样钱“……又点通版式单一”,和“……双点通满文‘宝’字出头等”的论述,笔者对宣统钱并无专题研究,见“文中”详细介绍宣统大样钱各版式的区分,给我很大启发,我也将收集的四枚宣统大样钱逐一与“文中(图一)”进行对照,发现我的四枚钱全是双点通,其中,三枚版式与“文中(图一)各不一样,由此,说明双点通宣统大样钱数量较多,版式也并不单一,现将三枚宣统大样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乾隆通宝中的异体钱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所铸制钱,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双局开铸;多用黄铜、青铜浇铸.面文为"乾隆通宝"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年间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钱体大小厚薄不一,文字笔画位置多变,一般直径2.2-2.5厘米,重约2.4-4.8克.少数钱背可见星号或汉字;在乾隆通宝中,"隆"字异书钱为其他钱币少见.笔者收藏的乾隆通宝实物中,就有隆字的异体字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14.
在本人的"康熙通宝"藏品中,有2枚钱与常见品有异而与江宁府局有关。其一满文"宝泉",直径27.7、穿6、厚l毫米,重4克,此品的面文"通"字为  相似文献   

15.
我收藏有一枚珍奇的"民国通宝"十文方孔圆钱(见拓片图),径23、穿边长6、厚1毫米,重3.5克。其"珍奇"之处在于:①方孔圆钱在中国货币史  相似文献   

16.
史志对古钱的铸地及钱局规模少有记载,因之古钱学有一些问题难以解答.就广西而言,如唐代开元通宝背"桂"字钱,五代十国南汉乾亨重背"邕"字铅钱,明代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桂"字钱等,其铸地在哪里?钱局规模怎样?铸额多少?尚难得到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17.
许昌出土的唐代“乾封泉宝”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喻战勇 《西安金融》2003,(12):61-62
乾封泉宝铸于乾封元年(666年)夏四月,高宗李治登泰山“封禅”之后,以“乾封”年号铸钱,钱文环读,与开元通宝钱同时并用,乾封泉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8个月后,即乾封二年(667年)正月,李治下诏:“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钱之钱,令同储纳,更不须铸。”由于此钱是虚值钱,重量和开元钱相差无几,而此钱每文却当开元钱十文。两钱并行,商贾百姓为避免在兑换新钱时蒙受巨大损失,纷纷拒用。先后铸行仅七个多月就遭废止,存世不多,此钱以往中原地区很少见到,仅…  相似文献   

18.
“唐国通宝”钱,是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中宗李璨铸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一文当开元钱二文。钱文有篆、隶、真书三体,均可配成对钱,开对子钱之先河。2007年10月底,陕西宝鸡凤翔县农民取土时。挖出罐装“唐国通宝”钱数千枚,被几个人瓜分。今仅收购到174枚。整理时从中选出不同版别和较为特殊的钱币24枚(见附表)。经分析,认为出土的这批“唐国通宝”钱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帝位,次年(1068年)改年号熙宁,熙宁年号延用十年之久,直至1078年改元元丰。神宗熙宁年间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铜钱,同时还铸有熙宁通宝铁钱。熙宁元宝为小平铜钱,钱文有真书和篆书,版别较多。熙宁重宝铜钱,初为折十,后改为折二,钱文亦有真、篆二体,版别亦多。笔者集有一枚背四出文的熙宁元宝,该钱钱文真书旋读,钱径24.4、穿宽6.6、郭厚1.3毫米,重量3.8克,钱背穿之四角作四出之势(图1)。熙宁元宝中又有一种背穿上“衡”字者,为衡阳熙宁监所铸,但其“衡”字多不清晰,有时被人误认为“卫”字,皆为铸造不清所致。该…  相似文献   

20.
大观通宝“大”字分一书中(原文如此)说,首见于1993年12月钱币研究袁林等同志的《大观通宝平版钱刍议》一文。但经同刊1994年5月林子同志写文更正后,原刊所说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