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要大幅降低油、气、煤的开采量,发展洁净能源;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各项条款;保护一切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3.
从美学视角看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艺术家以孔雀的自然关作为素材,灵活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从舞蹈内容出发,创造了饱含意境的艺术美,使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走上世界舞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要想实现真正的低碳生活,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一脉相承;人与自然,同根同源。 自然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生万法,万法终归融入自然。 自然是滋养万物的源泉;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自然派遣太阳为人类送来光明、温暖和生命的意义;自然指示月亮和星辰为人类送来思想、智慧以及情感上的满足;自然时刻不忘提醒雨露要多多滋润土地,因为有了滋润的土地才会有大地的丰收;同时自然还告诉风儿不仅要全力以赴为人类输送凉爽,还要不遗余力地催生花草和树木;自然暗示雷、电、火启迪人类,拥抱自然、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人的对象性活动的本质,阐明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及现实世界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生成性。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意蕴不仅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建构,而且实际引导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的突破和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家们一般将情绪看做非理性的、人性的一部分,并由此认为它是政治学第一意象路径的一部分。然而,情绪是理性的必需,而且第一意象并不等同于人性论。第一意象的解释可以独立于人性,而人性论也可以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展开。作者首先探究了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能逐渐侵蚀理性,但理性也依赖于情绪,进而作者将关于情绪的研究文献分为四种路径:作为一种副现象的情绪、作为非理性的来源之一的情绪、作为一种了解战略行动者的工具的情绪以及作为理性的一个必要方面的情绪。在逐步展开情绪的不同研究路径之后,作者探讨了情绪在不同分析层次的三种运用。  相似文献   

10.
八面山在黔江城的西北,南至火烧岩梅子关.西至凤池山。北至板凳岩.面积30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四路可通、八方能上。地接南海、石会、现属城西街道辖.最高处钟顶山海拔1720米,天然植被葱郁,奇花异草富集。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产生以来,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非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分析家们一般将情绪看做非理性的、人性的一部分,并由此认为它是政治学第一意象路径的一部分。然而,情绪是理性的必需,而且第一意象并不等同于人性论。第一意象的解释可以独立于人性,而人性论也可以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展开。作者首先探究了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能逐渐侵蚀理性,但理性也依赖于情绪,进而作者将关于情绪的研究文献分为四种路径:作为一种副现象的情绪、作为非理性的来源之一的情绪、作为一种了解战略行动者的工具的情绪以及作为理性的一个必要方面的情绪。在逐步展开情绪的不同研究路径之后,作者探讨了情绪在不同分析层次的三种运用。  相似文献   

13.
谈数学的美     
朱风华 《魅力中国》2011,(10):166-166
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然而,一提到美。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娇”的自然美,抑或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这些艺术美。然而,数学,这自然科学的皇后里面,蕴含着比诗画更美丽的境界。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一句颇打动人心的名言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相似文献   

14.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得日益复杂。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古代时期的依赖关系、近代时期的对立关系以及现代时期的和谐关系的发展过程。本文从价值观、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方面浅析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国印 《开发研究》2006,1(1):62-64
首先,提出“经济增长怪圈”的概念;然后,讨论我国“经济增长怪圈”的表现及其后果;最后,指出“经济增长怪圈”产生的理论原因,指出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世界》2008,(14):I0005-I0006
新世界阳光花园西区坐落在济南市两条主干线经七路与纬十二路交界处。秉承新世界阳光花园东一区的开发理念。西区项目结合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将传统空间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营造出“在都市中修行在悠然中养生”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也付出了自然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沉重代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与反思,甚至在迷途上愈走愈远.文章在详细论述生态安全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审视.进而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