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继志 《新金融》2013,(2):43-49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信用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无形中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论文依据是否存在监管缺失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定义,并分别基于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维度对中国当前具有银行功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具有最广泛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体系划分为成因和风险特征各不相同的四类影子银行,同时基于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四类影子银行提出了分类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亟需加强引导和规范。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影子银行体系来分析现代金融体系,并重构现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比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国际上对影子银行体系并无公认的定义。影子银行具有证券化程度高、信息不透明、杠杆率较高等特征,这直接引致其存在诸多内生性金融风险,国际社会倾向于采用“类银行化”的监管路径对影子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国际社会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沿革、风险表现及国际监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需要找寻更为适用的政策框架,拓展监管边界,加强跨业维度宏观审慎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与发展沿革。总结了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风险的表现特征.总结了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讨论进展.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并不断获得市场认同和监管当局的关注,本文从金融稳定风险的视角研究我国银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风险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陶诚 《福建金融》2013,(10):4-11
影子银行体系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及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和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概括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类型、特点及国际监管经验,从信用创造机制入手,分析了其金融不稳定性及扩张机制,并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重点偏向于融资渠道创新,监管方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监管,整体上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相似。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资金错配、效率偏低、风险潜存等问题,需要借助市场化改革手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应通过放松管制、增进市场、改善供给等措施,积极构建监管制度完善、竞争环境有序、发展规模适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鉴于美国的经验和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应主动顺应金融结构变化,监管部门应动态看待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保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论文在对影子银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意义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钊  廖新晨 《时代金融》2013,(15):129-130
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管导致了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下降,所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成为我国以银行为本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而且其规模及影响力急剧扩大,但正常金融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很可能因为资金链的断裂等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因而,必须尽快加强和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全面监管,避免因银行体系的崩塌给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性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健全国内金融监管体制,维护我国金融秩序持续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现今国内外在影子银行体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影子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国内影子银行监管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相互博弈的产物,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金融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在甘肃地区较为落后的金融体系及环境下,影子银行在打通经济主体储蓄-投资渠道,助力打造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其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率累积的风险也对甘肃金融稳定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正确合理地引导影子银行发展并采用多元化监管的策略,同时积极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使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互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出现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影子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货币市场的短期批发资金来源和证券化结构性产品长期投资的运作方式导致其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它不受监管或弱监管、既游离在央行的金融宏观调控之外又不受金融安全网的保护,蕴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是危机之后的题中之义,但是如何改革监管制度和创新监管工具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此次由影子银行体系崩坍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警戒意义,必须着手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监管工具储备  相似文献   

19.
汪宏程 《时代金融》2012,(32):55+58
本轮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不良影响和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及蕴含的风险,并探讨其对中国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规模2011年,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含中国)对影子银行明确了两个定义:其广义概念上的影子银行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狭义的概念即指"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具体是指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不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或监管套利等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