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方面在整个时间段表现为不断发展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在不同时间段相互背离,只是近两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出现了双向增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公共投资、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要素投入的需求明显不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资本的作用逐渐减低,资源约束的影响较小;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投入有限,资源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地,对不同地区资源约束下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人力资本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阻碍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发展,使得西部地区资源约束对增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增长来源差异明显,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技术进步扩散效应能促进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扩散效应具有记忆性。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不仅来源于域内技术扩散和国外技术扩散作用,也依赖于自身的研发与创新。吉林省应结合地区技术禀赋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来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中部地区应采用多种途径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并充分发挥对其他地区的技术扩散作用。东部地区应依托长白山资源和边境区位条件,优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西部地区应主要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快速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进程中乡镇企业发展的资源消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日益凸显的资源约束问题,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贡献份额和较高的资源消耗水平。技术进步是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的主要因素 结构调整在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中的作用很小,但是结构调整有利于乡镇企业资源消耗下降 偏向资本深化型的技术进步在大多数年份导致了乡镇企业资源消耗的上升 技术效率的提高是节能降耗的关键,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转变发展定位,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 自然资源、资本、人力、技术进步和体制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有着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的优势,所以,发展的定位始终是定在"农业大省"上。但就农业发展农业的思维,导致工业与农业脱节,城乡差距拉大,农业出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偏高,绝大多数年份维持在25%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始终在50%以上;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较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农业资源是否丰富,工业化都是必然趋势,农业问题的解决,仅仅靠农业自身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从农业外找出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并反哺农业。  相似文献   

6.
韩中 《金融评论》2013,(5):26-37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4.7%,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4%,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同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上,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检验表明,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a收敛和β收敛,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并朝着各自的稳定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源约束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生态发展路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资源存量和能源效率两方面的约束.我国资源约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天生不足;另一方面更在于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低效率的资源消耗,也就是资源的结构性消耗,表现为过度重工业化和无序工业化.针对自然资源绝时不足和资源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情况,以"提高资源效率"为原则调整产业结构是资源约束务件下产业结构生态发展演进路径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效率,以"集约型"资源消耗方式突破资源消耗的结构性瓶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0—2014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SBM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2000—2014年全国及三大区域的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91%、0.43%和0.98%,相比无碳排放约束下的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农业非期望产出的过度排放对农业能源利用造成了一定的效率损失;(2)考察期内,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该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技术效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3)碳排放约束下,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既存在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不同地区在朝着各自稳定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落后地区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的客观现实,从前沿技术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演进相融合的视角,采用1996-2011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用以分析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选择的动态适配性及其对区域TFP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东部地区偏向资本密集型的、由前沿技术结构决定的技术水平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东部地区虽然选择了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但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结构的动态适配性却逐渐走低,从而TFP增长率提高缓慢;(2)中部地区偏向技能劳动密集型的、由前沿技术结构决定的技术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尽管中部地区选择了适宜的前沿技术,但较低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致使赶超型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结构的动态适配性下降,TFP增长率在波动中回落;(3)西部地区偏向劳动密集型的、由前沿技术结构决定的技术水平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较高,但人力资本的两极分化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缺乏契合,因而TFP增长率在动荡中上升.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河南省的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进程判断,制约中原崛起的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技术约束在农业。发展河南现代农业,是协调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关系,夯实中原崛起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生态基础的基本途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切实解决农业大省的发展问题,加快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赵其真 《经济论坛》2004,(6):113-115
如同工业一样,在日益技术化的社会里,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增长的基本力量。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变迁与技术创新两个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变迁,是在有利于解除农业两大初始资源瓶颈约束与经济利益诱导之下逐渐形成的。在上述两个因素的限定下,西方国家农业技术进步最终形成两条成熟的路线:一条是机械技术进步路线,另一条是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变迁也主要向这两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分异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基于地级行政单元数据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空间分布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核心区率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发展;北部沿海核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于东南沿海核心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从重化工化向加工化过渡的阶段;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发现制造业转入会加剧地区环境污染。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日用消费品产业、农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的转入会显著加剧地区污染物排放,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的转入则会减缓本地污染排放的增加,但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别较大,因而家庭农场的分布和发展也呈现区域性特征。通过考察上海松江、浙江宁波和吉林延边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总结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特征,探究其生成和发展的动因。研究发现,农地资源禀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政府政策的推动对家庭农场生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资源禀赋是内在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是外在条件,而政府政策则是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认为劳动力迁移有利于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在短期内受到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强性约束。长期来看,约束因子会不断放松;劳动力迁移对迁入地的农业技术进步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日益凸现的资源约束问题。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贡献份额和较高的资源消耗水平。本文采集1978-2004年乡镇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对资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是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构调整在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中的作用很小,但是结构调整有利于乡镇企业资源消耗下降;偏向资本深化型的技术进步在大多数年份导致了乡镇企业资源消耗的上升;技术效率的提高是节能降耗的关键,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在全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依然存在着与全国其他地区所共有的人多地少的约束.以种植大宗粮食作物为主、适宜大面积机械化耕种的东北黑土地来说,由于自然禀赋约束、土地制度约束、行政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等原因,并没有迅速地走向资源最优配置的农业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给出了优化配置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工业化的评价标准,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第二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但结构不合理;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象严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力度,加强了东西部人员的流动和西部地区的外向度。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趋势是通过加速技术进步,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方向,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加快地区网络工程建设;建立适合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西部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正日益凸显。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必须实行战略调整,但由于目前西部地区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定位及现行资源税等原因,其战略转型面临不少难题。  相似文献   

19.
山西以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革是对国民经济整体性改造,其基本方向与任务是使山西国民经济逐步转移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上来,完成产业高级化的历史使命。1、关于山西工业化演进问题。确立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离不开对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从国际上看,西方工业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前期和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工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