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是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就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内容、确立适合时代需要的目标、转变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张金娣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9-81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模式的内在缺陷日益彰显,强烈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论的创新,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境界,必将大力提升其科学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杨秀梅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00-102
教学中奉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条,使得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这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学理论基础的主体间性,是建构师生间和谐关系,形成师生间相互理解最终转化成教学动力的前提条件。建构师生间主体间性需要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动态档案及科学运用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慧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4-75
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主体的把握失之偏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范式,把翻译活动看作是社会交往活动,强调翻译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和协商,达到共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背景下,文学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步转向主体间性。整合动态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主体的心智运作和主体间的整合互动,构建整合、动态、交互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主体间性下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平等主体间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本文试图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相互激励、合作互动、自主评价四种交往关系进行论述,为课堂文化的重建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为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王辰卉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2):122-125
近几年翻译学者对翻译的研究逐渐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过渡,主体间性不仅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体现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但以往的讨论多仅限于理论的说明,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中文简历翻译成英语简历过程中译者、读者、原作者等主体,以主体间性为纽带,共同影响中文简历翻译,并进一步以此来阐明中文简历翻译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张军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
预设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而这种普遍性有其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主体共在是主体间性哲学的本质,无他人的绝缘的主体并不存在.无论是使用预设和还是解读预设都必须要有主体共在意识,因为主体与主体的沟通是时刻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突出了经济社会中行为主体的社会性,突破了传统经济学自利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这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问题不谋而合。从笛卡儿开始,由康德奠基的主体性哲学思想在被胡塞儿推向顶端的同时也开始向主体间性转变。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从一开始就有着诸多地表征形式,新制度经济学便是其中之一。本初步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关系,试图对现代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市场经济实践的指导以及建立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等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谭枫凡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4):65-67
该文以诗歌本体为中心,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考察现代诗派对诗歌是什么、诗歌为谁等问题的认识。现代诗派认为,作为纯诗本体的诗歌具有蓬勃的主体生命力,其来源一为诗人灌注于其中的内在灵性和人格精神,一为蕴含在诗歌中的朦胧多义的召唤结构。在他们这里,诗歌是为少数人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接受美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研究,从文本召唤结构和读者期待视野两方面深入探讨各翻译主体的间性关系,深化拓展了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德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研究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离不开主体间性这个大环境。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共同主体性。但在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重视起主导作用的译者主体性。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研究的讨论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本文首次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提出了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派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中主体及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派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新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57-59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困境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有助于研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超越先验主体的局限性,有助于廓清主体与知识客观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杜明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93-94
政治认同是人的一种归属感,是人对于政治社会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接受、认可.社会大众对执政者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因此,建构政治认同是当前政治学界和政界人士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主体间性思想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认同的主体性、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以及政治活动参与者达成政治认同的政治心理标志三个方面论证政治认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继而提出从主体间性视域建构政治认同的观点,具体为:承认双方互为主体,满足认同双方的角色期待;采取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建构认同的话语环境;构建权力互赋的框架,平衡认同的权力期待;建立主体间性学习机制,促使认同的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内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机制性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玲灵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424-426
创造美、欣赏美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创造美的活动领域之一,也是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标的一个特殊领域,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而且可以是美的。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理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在美学视阈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区块链是缘于数据结构的技术范畴,同时也表征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范式,在社会活动领域中,它框范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这就带来了技术-文化的新型关系建构,进而形成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表达。从主-客二分到区块链的主体间性范式变迁,完成了人与媒介的一体化同构与社会治理的范式同构。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社会治理,表现出区块链文化中的说服与认同、人的能动性与技术的使动性、跨文化秩序生成与调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庞淑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政治工作的真正奏效,有赖于能否有效促发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共同体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备共同体的两个向度:承认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第一向度,整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属性、要素、部分、运动等)和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性是其另一向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聚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功能耦合性,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