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对后世兴味、兴象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兴”的解读和应用,是钟嵘在《诗品》中针对诗歌品评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亦可以从这一维度考量钟嵘为一百余位诗人划分品级的标准。以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亦可以窥见钟嵘本人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强调语言是与生活编织在一起的活动整体。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钟嵘在诗评实践中,以文词华美、雅正地表现哀怨的情感及是否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作为其品评诗歌高下的标准。滋味是钟嵘一个重要的审美思想,但不是其诗评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播新闻与说新闻是电视新闻的两种表现方式,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唇齿、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播新闻和说新闻也许就像铁道的双轨一样承载着我们节目的火车继续向远方延伸。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在强调读者与作者的相通和一致的同时,又给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是他在其中提出的"玩绎方美"说,他把"隐"而有味和"简"而有味的作品作为"玩绎"的特定对象,在强调读者是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这一点上,刘勰的"玩绎方美"说丝毫不亚于西方的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8.
1912年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说从美学角度可以分为时间、空间、情感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粗浅分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美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距离。  相似文献   

9.
《周易》中的文学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典籍之一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学因子,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周易》中的韵文与传说,《周易》象数与钟嵘《诗品》中"三"的关系,以及《周易》中的文学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文气"说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石,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是对"文气"说的发展,刘大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贯气,认为在行文中气要一脉相贯,不可以断断续续,不相衔接;二为鼓气,认为气以壮势为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抓住了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使桐城文派得以发展壮大,屹立于清代文坛.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2.
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则重释“中”“和”、体用概念,把前人之“中”“和”均视为“体”,把“体”引发的道德实践与施行视为“用”。表面上,王夫之与前人只是“中”“和”体用观念的不同,而实际上,王夫之的“中和说”实为儒学内的自我解构。这种解构或可从一定角度显见宋明理学到清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刘体仁是明末清初时期词学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其《七颂堂词绎》中"境界说"的提出,首次将"境界"这一术语引入词学批评范畴,对清代中后期的词学发展和研究,尤其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体仁"境界说"核心内容散布于《七颂堂词绎》中,主要体现在"词之体式论"、"词中警句"与"词之神理"三个方面,其直接影响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相关理论,"境界说"在词学领域有首创之功,其对于清代词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横向比较,试从理论的文化渊源、具体内涵及产生背景等方面,梳理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了抄袭说出现的原因,从而证明两者虽形为相似,但实则迥异,抄袭一说并不属实。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70年以来,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尽管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二语习得理论的产生过程,但是它的一些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就是"输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最重要的理论那就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阅读作为最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越来越引起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关注。论文旨在于探索一种可行的输入模式,以运用到阅读指导和学习中,从而帮助外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工作中“说与做”教育艺术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者要研究说与做的艺术:把握教育对象,研究"对什么人说与做";抓住教育时机,研究"在什么时候说与做";利用教育情境,研究"在什么场合说与做";动用教育机智,研究"怎样说与做"。说与做的教育艺术是不易把握的。因为它具有灵活性,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例中得到体现;因为它具有复杂性,涉及教育对象的思想、个性的特点,教育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和环境气氛,涉及教育者的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阳方言作为汉语语言中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南阳方言"寻",不仅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对深入了解隐藏在"寻"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中国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了中国能源企业面临的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能源企业可以采取低成本或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进而详细论述了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与关系营销策略,并强调中国能源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直接继承了传统诗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对作家以优劣分品品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探讨了钟嵘《诗品》是如何对“传统”和“此在”进行沟通,并以此来宏大传统的文学空间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视听说课程性质内在要求的背景下,需要坚持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将任务式教学贯穿始终,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等。探索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