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翻译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很难兼顾。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原则之"忠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其缺乏客观的定义或标准而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对于翻译活动而言没有绝对准确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翻译的忠实与否。文章从"文化传真"的角度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谚语,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谚语一般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炼、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准确熟练地运用谚语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不同语言中的谚语极鲜明地显示出该语言的特点,也是该语言与别种语言差异最大、最难理解和翻译的部分之一.本文就英汉谚语比较进行了相关探索,旨在通过对英汉谚语的语义、句法特征及语用翻译的分析,加深对英汉两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特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形式的艺术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与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亦如此。当原语中形似张力很大时,译文中就必须把形式体现出现。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许多形式如双关、字谜、谚语、文字游戏,等等不好翻译,但通过类比方法,形译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忠实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有三个看待忠实现象的角度值得关注:一是在什么面前忠实,二是忠实本身,三是就什么而忠实。这三个视角合为一体,构成翻译忠实这一现象的统一结构。根据翻译忠实与是之理解的亲缘共在关系以及是之理解为翻译行为奠基的渊源性,我们可以把忠实结构的存在论分析视为对翻译可能性最基本条件的敞明。  相似文献   

6.
由于翻译材料的多样化以及读者的不同需求,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翻译策略。论文关注两个基本的翻译模式——杰罗姆模式和贺拉斯模式。首先,对两个模式做了简单的描述,然后对这两个模式的对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本篇论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杰罗姆模式关注的是对等和忠实,尤其是在其早期的发展阶段,追求的是线性翻译。在贺拉斯模式中,同样也是关注忠实,但这一忠实强调的是对读者的忠实,所以这一类型的翻译更加灵活,目的是使目标语言中的听众能够接受译者的本意。第三部分讨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以便对杰罗姆模式和贺拉斯模式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谚语翻译既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包括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语义和文化意象的转换。谚语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与偏颇,许多是因文化误读,或文化语义转换失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翻译工作是一个辨证统一的过程,是忠实与通顺的辨证统一,是正确理解与确切表达的辨证统一,也是直译与意译的辨证统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遵循辨证的思维,把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基本标准,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 正确理解原文,确切表达原文,才能使翻译工作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讨论了语篇功能的框架,包括主位系统和有关的子系统和功能,还涉及到照应形式的两个层面,其次使用“功能-例句-翻译”的分析方法,说明主位系统和照应形式对“忠实”翻译的应用价值,最后指出全面掌握语篇功能对完善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忠实,但是为了保存原文的内容,有时需要对原文的形式作些改变以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忠实,这里的"忠实"不仅指对原文的忠实,同样也指对译文的忠实,也就是要使译文具有可读性而对读者忠实。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是我国现代各民族人民普遍、通用的共同语,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使用的六种语言之一,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将有利于加强各地、各民族及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是体现一个企业或集团素质的直接窗口。在普通话训练时应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先了解学生的语言现状;其次,要掌握好发音部位,对照学习;最后,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增强竞争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使深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汉英语言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和这样那样的差别,而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既是人类情绪和感受的体现,又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因而必然存在着共性和异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汉英颜色词的过程中应该深刻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掌握颜色词本身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从而做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神思”,不仅涉及创作思维、构思和想像问题,而且论及创作活动中思与言、意与言的关系问题。刘勰提出“辞令管其枢机”、“驯致以怿辞”、“言征实而难巧”等命题揭示出思与言、意与言的辨证关系,揭示了文学语言的特征和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形成“言外之意”的传统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哲学家们都认为语言是一种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始创者奥斯汀提出语言不仅仅具有指称作用,同样具有施为作用。舍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研究上升到语篇研究,发现语篇与现实是语言构建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使用产生语言的意义,语用学研究由此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汉英和英汉的翻译中,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义多译"现象比较普遍,即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或一种表达有诸多意思。其实际意思离不开说话人的语用语境的话语意义。或可从语用学的语境话语意义的理论角度,探讨汉英和英汉"一义多译"现象的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在语音、词汇、语序和句型等中的灵活运用,以对英汉翻译的正确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隐性言语和体态语的正确使用,对教学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沟通师生心灵,融洽师生关系.本文论述了隐性言语和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日语表达中,通过语言表达,神态举止,及寒暄语可透露的言内言外之意。在进行日语表达和交流时,注意表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人类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的模糊性会反映到语言中。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人类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的模糊性会反映到语言中。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