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旭 《魅力中国》2011,(4):167-167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在感染力的作用下,很自然地和作品发生共鸣。朗读的这一目的,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是可以达到的。因为朗读者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流的过程中,他的声音负载着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感情这种负载着作者感情的朗读,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为了起到上述作用,朗读者首先必须对作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培养强烈的感情。朗读是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李申会 《魅力中国》2013,(11):106-10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相似文献   

3.
李美素 《魅力中国》2010,(20):298-29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字是记录的传递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汉语是非黏着的孤立型语言,它的音节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无声语言”艺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湖南经济》2002,(3):60-61
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给受教育者作报告、做宣传,还是同受教育者谈心、论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语言表达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语言从是否通过语音和文字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凡运用语音和文字表达的是“有声语言”,相反则是“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常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但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能忽视“无声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戴有孝  安秀梅 《发展》2009,(9):97-9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提高语言行为和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根本.广泛的英语语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确的高声朗读是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穆红芳 《魅力中国》2010,(9):124-125
朗读过程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过程,本文对朗读意义、态度、技巧等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记录和传递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汉语是非黏着的孤立型语言,它的音节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能听懂人的语言,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已向我们走来。北京中自汉王科技公司在IBM支持下,基于ViaVoice自行开发了一种最新语音识别软件与手写输入系统——汉王听写系统。它把IBM研究开发的语音识别核心技术与汉王优秀的手写汉字识别输入系统完美的集成一起,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非健盘输入系统。成为一种简单方便,人人会用的文字录入工具。这不仅提高了汉字输入速度,而且使讲话人更自然、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汉王听写系统,具有汉语语音听写输入、语音命令、编辑、打印功能,由于中文同音字多,有声调、词界不明,新词不…  相似文献   

12.
在说话或朗读的时候,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起来叫语调.语言交际虽然是以语音符号的形式进行,但没有语调的配合,语言交际就会有障碍.因此,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地重视语调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明昌 《魅力中国》2009,(29):34-34
语文教学法中的朗读,即是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活动,它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著名语文教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失去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碰到要读一些书报的内容给人听、读个故事给孩子听、帮别人读读家信、在会上读读文件或自己的论文等情况,这时,有些人就会读得结结巴巴,将文字读得支离破碎,让听者听得稀里糊涂,抓不住要领,甚至产生误解,造成很坏的后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和过去语言教学中侧重写的教学而轻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视诵读教学。1.自觉形成品味文字作品的能力诵读,是在看的基础上,将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量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诵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自会发觉“对劲儿”或“不对劲儿”的问题,于是便再看、再体味、再读。正是这种自我感觉的不满足,引导着诵读者进行精  相似文献   

15.
赵晓卓 《理论观察》2005,(1):142-142
诗是有声的图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用抽象的文字、以精练的语言抒情表意的艺术,因此诗常常以绘景的方法创意。画是用形象的造型、以酣畅的笔墨语言绘形写神的艺术。所以中国画常常以绘景的形式造境。  相似文献   

16.
准备稿件是播音员进行播音创作的重要环节.播音员要把各类节目中的文字稿件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成为广大听、观众喜闻乐"听"的播音作品.一般认为依据文字稿件的播音是"二度创作"活动,稿件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提炼,是作者的"一度创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员基于对生活的理解,把稿件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接可感的声音符号的"二度创作".从播音员文稿播音的创作活动中可以看出,播音员对稿件的依赖是很大的,倘若播音员与稿件之间处于一种生疏或隔膜的状态,是很难产生好的播音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党晔 《黑河学刊》2001,(4):58-59
播音员作为运用有声语言艺术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新闻工作者,每一次播音都面对着播音语气的处理问题,不论是新闻稿件还是其它稿件,不论是口头报道还是其它形式,只要有有声语言的运用,就不可避免地碰到语气的问题.在播音创作中正确、恰如其分地运用语气,就能使稿件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不准确的运用语气的后果,不仅是播音创作的失败,更会减少稿件原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朗读是积累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二是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三是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四是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崔姗姗 《魅力中国》2014,(10):260-260
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他的著作对我国语言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后来作品难以企及的作用,这其中《中国语言学史》作为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尤为如此。书中揭示的一些中国语言学的道理,如以汉字为中心的语文学之原因等非常深刻,但有些理论也失之于偏颇,例如认为有声语言非常重要,而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用品。对于其中的创见,我们要加以发扬,而对于不合乎真实、现实的观点要摒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