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析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林娟 《当代经济》2010,(11):98-99
河南粮食生产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对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很不利。本文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角度论述了实施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11)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近年来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目前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不足与建议,这对于加快河南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粮食是特殊商品,是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逼近18亿亩红线,粮食增产的耕地资源压力不断增大。从历史经验看,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耕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其现状,从耕地保护制度、经济约束机制、农业技术支撑、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角度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耕地保护的经济杠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耕地保护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耕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是生产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的数量、质量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人多地少的国情更加剧了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耕地保护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政治问题,耕地保护在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另外,耕地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耕地上种植的作物是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一直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粮食也是农业发展和物价稳定的标志,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杭州市余杭区受耕地少、人口多、农业技术落后、农业收入低和储备制度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影响,用粮缺口比较大。只有从执行耕地保护措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富农服务政策、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保障全区人民的用粮需求,稳定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7.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粮食生产中,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近些年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对耕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节水灌溉设施开发缓慢、粮食单产受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影响较大。今后应节约耕地资源、建设生态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加大粮食生产中生态补贴的政策力度,使吉林省的粮食产业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9.
围绕全球化对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对中国农地资源数量和农地利用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态势进行解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经济全球化之于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1)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建设占用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2)农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耕地转向特色果园、苗圃和速生用材林等用地;(3)土地流转增加,农业规模经营兴起;(4)农业投入要素组合发生变化,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要素投入格局逐步形成;(5)耕地复种指数在一些地区出现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程度有所减弱。立足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集约化、紧凑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和劳动力替代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0.
粮食核心区建设,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改进完善相关政策,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建立起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强化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报告中,通过分析和反映X市粮食生产现状,查找粮食增产的潜力和制约因素,提出粮食核心区建设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和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以适应财政支农伟大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国运民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但当前耕地不仅在数量上刚性递减,而且总体质量不高,存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破解耕地资源禀赋信息不准确、数量递减、质量退化、“非粮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困境。为此,应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从政策机制、制度安排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保护耕地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针对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研究员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通过深入分析认为,从粮食需求量及基于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前景分析,在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5%的情况下,我国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约为1.20亿hm^2(约18.0亿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红线”,难以逾越;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看,最多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的5%~10%;从政治和整个国家安全角度看,也不可能依靠外国入来养活中国人。因此,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论”和“保护耕地错误论”是非常让人费解的,它将危及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以及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未来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粮食自给率95%的难度巨大,但只能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河南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低碳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刻说明了粮食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探析了影响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路线分析,指出当前粮食生产模式不符合低碳农业的要求。因此,结合河南各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分析结论,从制度创新、粮食生产技术领域提出提高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低碳途径。  相似文献   

14.
粮食产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以产业链的理念发展我省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产业链视角下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策略探讨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把发展粮食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省结合起来,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实现"三化"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谭术魁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3,23(3):371-374,378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也不例外。在基本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想支配下,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国内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借其基本解决了10多亿国民的吃饭问题。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新增耕地数量多、耕地质量下降严重,耕地面积的保有倍受关注、耕地集约利用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祟尚粮食区域自给、主产区优势未能发挥。在当前,积极借助粮食国际贸易巩固我国粮食安全成为必然,因而据此调整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思路迫在眉睫,具体就是,适当压缩劣质耕地,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进一步借助科学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6.
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2004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呈现新的特征,并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势在必行。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和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现有工业化、城镇化资源与空间布局战略,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提高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台《粮食法》,依法治粮。  相似文献   

17.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今目的北大仓。黑龙江垦区的建设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才开发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要实现粮食安全,就必须在充分分析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及其影响因素后,确立新形势下的新的动态的粮食安全观,这就是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含义应是一个变数。除了传统意义上粮食安全的全部含义外,更要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根据可能随时出现的影响粮食获得的不同因素,以及可以动员的一切手段,能够持续获得的粮食资源总量和实施食品替代,来确立一个新的粮食安全涵义。增强和储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国家具备得到粮食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动员能力,尤其是动员足够数量的耕地和水等生产要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转换成政府和农民自觉自愿行为所形成的粮食产出的能力。这样,粮食安全实际上就转换为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下的资源要素的安全,以及政府根据需求,对资源要素进行配置组合,及时转化为现实粮食产出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我国粮食供需也仅能维持基本平衡,粮食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耕地是人类获得粮食最必需的生产要素,一定的耕地保有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粮食供给安全最重要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许多地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普遍面临较大危机,并成为制约这些区域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文章以上海为例,探讨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保护的必要性,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城镇化道路以外延快速扩张和数量增长为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消耗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粮食生产兼业化和老龄化、水土重金属污染等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不可协调性矛盾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有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从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出建立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机制,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高效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依托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现"智慧粮食",依托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形成粮食绿色消费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