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平衡输沙和不平衡输沙情况下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平衡输沙时非均匀沙分组挟沙力公式及可能挟沙力经验曲线,定性分析了非均匀沙可能挟沙力与均匀沙挟沙力之间的差异,并且探讨了来沙条件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提出了非平衡输沙时瞬时挟沙力和有效挟沙力概念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峰  沈焕庭 《人民长江》2002,33(12):14-15
水流挟沙力是泥沙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扬国录等[8,9]分析了水温、泥沙的级配对挟沙力影响,用分组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水流挟沙力公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大小泥沙颗粒的相互作用和床沙的悬起概率对挟沙力的影响,对扬国录的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公式对117组资料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分析发现,用改进后公式计算,无论是在低含沙量或高含沙量时,计算值和实测值都基本符合,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说明改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非均均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以“制紊假说”为理论基础,从能量平衡出发,考虑了浑水相对粘滞性、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床沙级配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不同影响,建立新的非均匀沙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收集天然河道实测水文资料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率定,并验证所建立的公式,结果表明,使用本文建立的非均匀沙流挟沙力计算公式。能计算一般含沙量及高含沙水流的挟抄能力,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在对渭河下游成阳、临潼及华县站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考虑粒径分组、单颗粒沉速、浑水泥沙沉速修正、进口断面悬移质泥沙级配、非均匀沙代表沉速等因素影响,率定了渭河下游水流挟沙力公式系数和指数取值,在一维洪水演进计算应用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颗粒在水中跃移运动的理论分析及水槽试验资料,推移质颗粒的跃移高度,步长及速度与颗粒比重均非定比关系.随着水流强度的增加及颗粒比重的减小,颗粒比重变化对推移质运动参数及推移质和全沙挟沙力的影响愈来愈小.这一问题的认识对利用轻质砂进行动床模型试验时的相似律问题以及输送不同比重矿物的管道两相流输沙率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中导出了均匀沙、非均匀粗细泥沙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的挟沙能力公式,反映出含沙量、来沙量、级配和粘性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岸水流挟沙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比较挟沙力公式中两种常用水动力因子的基础上,从二维垂向悬沙扩散方程出发,推导了垂向平均含沙量的计算方法,提出适用于近岸海域的新挟沙力公式.公式形式简洁、物理意义清晰,并在两个海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两个常用的挟沙力公式相比计算精度更高,表明所提出的挟沙力公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夏华永 《人民珠江》2005,(3):13-16,25
基于紊流模型,建立悬移质消耗的紊动动能与水流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公式经过实验资料与野外资料的验证,并与几个同类公式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公式能更好的反应悬移质挟沙力随水流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均匀非平衡状态下挟沙力级配的研究成果,利用系统的黄河干支流资料,进行了混合沙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符合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挟沙力级配不同于悬沙级配,用挟沙力级配计算挟沙力更确切反映黄河干支流泥沙多来多排的输沙特点,说明该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际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何用  黄燕 《人民珠江》2010,31(2):6-9
复杂的水下地形及动力过程使得伶仃洋滩、槽具有不同的挟沙特征,深入研究伶仃洋水流挟沙力问题,对于推动伶仃洋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同时覆盖伶仃洋滩、槽水沙要素的1978—1979年水文调查资料,分析了其主槽和浅滩水体含沙变化特点,指出主槽非饱和输沙特点显著、泥沙补给是否充分是影响水体挟沙的重要因素,而滩地泥沙二次搬运与其潮流和波浪动力条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伶仃洋滩、槽挟沙力的计算公式,公式基本能够反映伶仃洋滩、槽水流挟沙特点。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输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1950-2002年实测输沙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和排沙比变化特点,参照能够反映黄河特点的考虑上站含沙量的输沙率公式,建立了黄河下游逐河段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输沙量和排沙比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精度,可以作为分析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输移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流量与含沙量的相关性出发,推导出当流量与含沙量呈正相关时,水沙过程的波动性会减少输沙用水量;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黄河下游天然河道中流量和含沙量是基本呈正相关的,而通过小浪底调水调沙人工塑造的水沙过程,流量与含沙量相关系数越大,输沙用水量越小,输沙效率的增幅越高。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长江上游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还未得到普遍接受。选取八个代表性公式,采取分散度比较法,利用长江上游8个测站(点)共计1290组实测资料对其进行检验。分析发现:(1)Engelund-Hansen公式精度相对最高,Yalin公式次之;若计算水流强度和输沙强度大的河流(如乌江、虎跳峡上峡口)时,Park公式计算精度较高。(2)各家公式并不适用于受下游峡谷洪水期雍水影响的河段(如奉节河段)。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推移质泥沙输沙率公式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推移质输沙率8个代表性计算公式,采取分散度比较法,利用长江上游8个测站(点)共计1290组实测资料对其进行检验,以探讨其对长江上游输沙律的适用性。分析发现:各公式的计算结果非常分散,其中EngelundHansen公式精度相对最高,Yalin公式次之;若计算水流强度和输沙强度大的河流(如乌江、虎跳峡上峡口)时,Parker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各家公式并不适用于受下游峡谷洪水期雍水影响的河段(如奉节河段)。  相似文献   

15.
渠道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以灌区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悬沙垂线分布,提出泥沙输送的条件,进一步分析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及对渠道泥沙淤积的影响。指出粗沙是造成泥沙淤积的关键.阐述不同粒径组泥沙都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但其变化规律有所差异。通过比较多十挟沙能力公式.最后给出适应簸箕李灌区挟沙能力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床面层能量平衡关系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床面层内的水流能量关系,推导了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层内有效水流功率的关系式.实测资料表明,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层内有效水流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高于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功率的相关性.经2 800组试验资料与天然河流资料的检验表明,该关系式的适应性良好,计算精度较高,并优于同类型的基于水流功率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相似文献   

17.
泥沙输移强度计算公式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输沙强度计算公式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流强度指标的选取。本文在对以往各种水流强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的水流强度指标形式,并由此推导出一般形式的输沙强度计算公式,该公式可概括现有的有关输沙公式。同时利用多组实测水槽资料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了率定,与其它几个输沙强度公式比较表明,本文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挟沙水流的冲刷率及河床惯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清水水流河床冲刷率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挟涉水流来沙率对冲刷率的影响。结果说明挟抄水流的冲刷率随来沙率与水流输沙力欠饱和度之比以负指数律降低。当来水挟抄率与水流饱和输抄率相等时,冲刷率降刊0。河床惯性是河床在非恒定流中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性质。利用河床惯性与冲刷率的关系测量了各种沙样的河床惯性值。发现河床惯性随床沙颗粒分选系数增大而增大,分选系数很大时趋近于极限值50t/Tn0。利用河床惯性和河床变形方程得出了冲刷过程中水流输沙率沿程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水流输沙率欠饱和度向下游以负指数律下降,这与冲刷率随实际水流挟沙率与欠饱和度之比以指数率下降的规律有耜同意义。河床惯性愈大,实际水流输沙率增长得愈慢。河床惯性与于容重及摩阻流速之比构成的无困次数A。代表河床变形和水流实际挟沙量对水流挟沙力变化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9.
水库下游近坝段卵石推移质输沙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下游近坝河段推移质输沙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水库下游近坝河段卵石推移质的产输规律,引入临界起动粒径的概念,建立适用于近坝河段的起动流速公式.选择适用于近坝河段的成勘院经验公式并对参数加以率定,结合近坝河段起动流速公式建立近坝河段的卵石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经检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为简化测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以腾出更多的人力和仪器设备,更多更好地开展水文测验其他各项工作,本文对廖家湾水文站2006~2012年悬移质输沙率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廖家湾水文站可实行输沙率间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