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后劲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不论从刺激消费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刺激投资需求本身来看,扩大总需求的真正出路在于激活心间投资,因此,尽快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就成为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总需求快速大幅下行时,用改革的办法适度扩大政府投资仍是恰当的政策选择如果总需求出现意料之外的下行,经济增速可能大幅滑出增长、就业目标下限,政府就可以出手干预。此时干预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总需求而非总供给不足,所以干预政策应该更多地针对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扩大消费、增加投资、鼓励出口是稳定总需求的主要手段。净出口占总需求比重小,消费对干预政策的反应不敏感,刺激投资往往成为应对总需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经济偏热主要是由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的,在抑制经济过热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刀切”,在控制某些方面的投资需求扩大的同时,要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以保持总需求的稳定,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4.
稳中求进:投资领域的“稳”与“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增速的"稳"主要体现在促进实现总需求的稳定增长上,投资领域的"进"则体现在调整投资结构和投资带动消费上"稳"就是要保持投资增速的基本稳定。2010年政府投资(预算口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到5%,2011年1-11月略高于4%。假定预算资金带动其他资金的比例按1∶2计,宽口径的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不到15%,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在85%以  相似文献   

5.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整顿,我国过热的经济得到了降温,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逐步下降。但同时,在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其突出表现是,市场疲软、生产滑坡。由此,社会上一些同志提出t我国几年积累下来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改善,总量控制已经到位,消费市场自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当前的主要问题已是总需求不足,购买力不够。因此,这些同志认为,现在需要改紧变缩财政、紧缩信贷的政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大社会购买力。  相似文献   

6.
释放竞争性市场在提高质量、追求效益、优选结构、力求创新上的"天性",有效发挥投资对推动经济长期增长、扩大内需和稳定总需求的重要作用与消费表现为短期经济中的需求不同,投资既构成短期经济中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项目建设过程中),又增加长期供给能力(项目建成投产后)。兼具短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认为,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这里的“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雇主雇拥一定量的工人进行生产的社会量的最低卖价(生产成本和最低利润之和);“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雇主用一定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即预期的总收益,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主就愿多雇工人以扩大产品总量、当需要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主就要少雇工人以缩减产品总量;只有总需求价格等于 总供给价格时,企业主才会保持原有雇佣量不变因此此时预期总利润达到最大,从而生产和就业也达到均衡状态,这时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都等于国民收入,即国民收入=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由于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总需求价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即消费+=时辰 投资需求,所以储蓄=投资需求,这样,有效需求也就等于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的需求,这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它决定了社会总就业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中国通货紧缩问题得到缓解以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总需求层面,二是经济结构层面。从总需求看,主要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三大因素。直至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尚未解决。2003年以来尽管投资需求膨胀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性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规模与其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对外投资效益不尽如人意,而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投资主体产权障碍、政府宏观管理制度障碍和东道国投资环境制度障碍。为了消除这三大障碍,促进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长足发展,进行制度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夏馨  叶兵 《西南金融》2006,(8):44-46
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非常明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投资的调控来实现。因此,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机制和效果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渠道,联系实际分析了本轮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措施及效果,从货币政策调控主体——中央银行、调控对象——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调控中间环节——商业银行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调控作用发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伪机会     
非常时期,投资者一定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分辨哪些是真投资机会,哪些是伪投资机会。越是纷繁复杂的时候,越要擦亮了眼睛去看,辨证地认识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资产负债表效应是股票价格影响投资的重要渠道。股票价格的波动除了会通过影响托宾Q值而影响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上市企业的投资外,还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净值进而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而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股票价格影响物价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即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对于研究股票价格对物价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大气候下,海南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步转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投资和消费稳中趋旺,外贸出口稳步增长,社会总需求全面拉升,金融运行日趋平稳,然而由于前些年经济过热带给海南金融业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导致了当前海南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反差现象。本通过分析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对今后海南经济金融走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投资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起着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正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能与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1990-2011年期间我国经济总需求的影响因素,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短期来看,影响我国经济总需求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从长期看,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加都会刺激经济总需求的增加,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总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  相似文献   

16.
《西南金融》2006,(9):1-1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形势良好。但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央行主要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数量型工具收回过多流动性,从资金的供给方进行调节。根据当前社会总需求扩张势头仍很强劲的情况,为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有必要在收回流动性的同时,加大对资金需求方的调节,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储蓄率很高,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却并不理想,从本质上来说,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需不足导致的总供给总需求失衡,此外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系统效率低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中,项目单位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等现象非常严重。而解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三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对公益性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下面.基于目前代建制项目试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基于面板VAR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面板VAR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工资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资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作用;对我国就业水平的影响有正向影响,但程度非常有限;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没有说明在岗职工工资和就业的扰动;动态地看,在岗职工人数对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反应总体上是负向的,尽管程度非常有限;而工资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反应是正向的,但程度也是非常有限,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投资,时下已悄然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一项内容。其实在钱生钱,钱变钱的投资行为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假如你的主要投资方向是股票,那证明你具有敢于冒险的性格。你认为冒险是浪漫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相信任何风险都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损失,只会增加生活的刺激和愉悦。如果你的主要投资方向是个人实业,说明你是个自信心很强的人。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在面临逆境的时候,不会轻易失意。乐于独立,善于交际。但这类性格的人感情脆弱,尤其是事业成功时需要异性关心。若是国债成为你的投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