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金融作为科技赋能的创新产物,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具有一定影响。以2011—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19976个观测值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提升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在微观机理上,数字金融发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流动性限制等机制,实现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促进;企业金融化在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小规模企业中,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以上结论对深化数字金融发展、强化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后疫情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金融科技有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但金融科技也会加剧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基于2016-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显著倒“U”型关系;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提高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水平,从而降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与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为了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应引导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深化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强化非金融企业主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沈琪 《浙江金融》2005,(5):62-63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金融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因此,品牌为金融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金融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将从金融企业如何构筑品牌及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入手,寻找品牌的价值来源,探究品牌经营与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们过去常说,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了,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三要素的组合。诚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无疑是重要的,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是学习力。长期以来,我们一提人才,一提职  相似文献   

5.
杨璐 《金融会计》2012,(7):79-81
一、国内动态1、2012年3月30日,为进一步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提高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的前瞻性和动态性,发挥金融企业准备金缓冲财务风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完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办法,财政部修订并发布了《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办法》规定: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应计提准备金,具体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抵押资产、  相似文献   

6.
绿色融资链     
周红玉 《新理财》2010,(8):54-55
从成立至今,京能在绿色能源上的投资超过300亿元,如此巨额的投资,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肯定不行,“我们主要是依靠金融来支持。”刘国忱说,他所说的“金融”是指向银行融资。  相似文献   

7.
王柏君  钱涛 《辽宁财税》2002,(12):45-4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市场力的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市场力,即指企业在不降低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提高商品价格的能力,或曰垄断力。它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企业的创新与冒险都在于不断追求扩张自身的市场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作为初次分配的微观主体,其经营决策直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企业金融化行为或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21年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属性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果不同。通过嵌入市场化程度和管理者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发挥了抑制调节效应,即削弱了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而管理者能力则发挥了催化调节效应,即强化了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基于此,应全面、客观地认识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根据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引导企业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财务损失严重,金融道德风险成为危及金融业公信力的主要风险。实践证明,文化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我国金融企业要想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实施金融企业文化战略。本文在企业文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优秀金融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建设我国金融企业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金融人才培养是要顺应金融发展和变革需要的,单靠高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加强金融企业与高校的校企合作,实现金融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完善金融人才师资结构和培养模式,才是培养金融人才的有效渠道.针对校企合作的视角,对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提升,对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更好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