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农村人口20.6万,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农业县。近几年,星子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引导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走出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9万余人从事经商、务工等,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6.1%,年创汇收入5.8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69%,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县。  相似文献   

2.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非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由2003年的21.7%上升到2004年的26.8%,提高了5.1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3.
更阳 《老区建设》2007,(10):7-9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十分艰巨。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548万人,农牧民总人口359万人。农牧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5%,农村劳动力185.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6.27%。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05万人,每年还新增5万左右的劳动力。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劳动力为98.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3%,女性劳动力为8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7%。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西宁、海东9县,劳动力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8.9%。[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美  李桂梅 《发展》2006,(8):44-4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46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5.
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所带来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现代经济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发展了农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满足了非农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总量巨大,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4414%,增加到2005年的52.5%,与全国逐年呈下降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有,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增强,以就地转移为主。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3714%,辽宁省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就地转移占已转移总量的79.6%.异地转移仅占2014%。[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至今对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影响甚大,其危害在牺牲农民利益,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要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战略位置,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01.7万,其中,乡村人口3957.99万,农村劳动力2029.9万(男16-65岁、女16-60岁)。全省现有耕地4553.6万亩,如按劳均5亩耕地来算,农业可消化劳动力910.72万,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119.2万,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为55%。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约有50万,在乡镇企业务工100万,进城务工经商560万,全省尚有409.8万劳动力剩余,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今后劳动力的数量还会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0.
培植新型农庄主,目的就是将现有的耕地和农业资源从“人人均分”现状中解脱出来,转而交给一部分农业经济能人去经营。管理。这一过程,既是土地等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向种田能手、经济能人集中的过程,又是一个劳动力转移安置、实现优化组合的过程;既可以改变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平均地权”式的小面积、小规模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的规模经营效益,又可以使大量的不能满负荷作业的,甚至处于闲赋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益。当然,这一过程由于现在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还相…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黄冈市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55万,占76.4%。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60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3.9%;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9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10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6.9%。  相似文献   

12.
李喜童  李璐 《发展》2009,(4):28-29
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农村,约有300万的富余劳动力,约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37%左右。这个比例一方面表明甘肃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另一方面说明甘肃“三农问题”的核心亦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使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转为有效的人力资源,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吸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有力措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吸收问题研究──强化农业基础扩大劳动容量平惠敏根据我们的调查资料,甘肃省土地总面积6.8亿亩,可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8%。1994年底全省人口近20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5%,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虽然人均占有耕地3亩,高出全...  相似文献   

14.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52.57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增长14.8%。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因素,在农业效益很难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现实、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内陆城郊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流通多渠道化,郊区开发成片连续,都使内陆城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制约城郊地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亟待解决的一大因素。90年代,内陆城郊经济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必要选择一定的可行模式。一、内陆城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高原山区省。全省有耕地4,200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6.8%,而且84%的耕地分布在山区。1984年全省总人口3,3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6万人,占总人口88.8%。农业人口70%分布在山区。本省民族众多,共有24个少数民族,人口1080万,占全省总人口32%.一、云南省山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山区省农业劳力转移与平原省农业劳力转移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1.农业劳力剩余率大,转移任务重。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这部分劳动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不同省份因人口密度、农村劳力总数不同,用剩余劳力绝对数不能  相似文献   

19.
崔传义 《科学决策》2007,(10):14-16
当前,关系城乡发展全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新阶段。沿海劳动力市场出现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部分企业用工短缺,以往被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压低的人力资源地位开始上升;近半数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农村仍有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进城就业的1.2亿农民工转移问题并未解决。形势发展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而就业转移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因应劳动力供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性变化的新问题,推进转移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之多,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3—2.5亿人。严峻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仅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焦点问题,而且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制约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呈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是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