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阻力与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因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提出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的思考,以塑造文明的、社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具有娱乐性、流行性、消费性和广泛传播性的当代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主要的文化形态,人民大众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和谐价值是大众文化的必然追求,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符永寿 《新经济》2023,(5):88-94
基于人的自身需求、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网络社会得以形成。网络社会将网络技术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系统,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迅猛,显著地改变了网络空间面貌,网络社会出现智识化新趋向、新特征。归纳提出网络智识社会,是实现高水平知识社会的一种未来展望、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方式,影响着文化传播和接受的渠道,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一网络文化随之生成。有效引导和管理网络文化发展,提高网络文化水准,是加快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李平 《江南论坛》2004,(3):50-51
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或“虚拟生存”方式,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这是其他任何类型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面对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 ,如何选择和运用有效管理的方式、方法 ,全方位、多渠道、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凸显其时代精神 ,净化网络空间 ,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但开放、多元、虚拟的网络特性使得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各种暴力、不正、虚假等网络不良文化日益侵蚀着网络虚拟空间,一些识别能力较低的网民极易迷失在这片"信息漩涡"中,导致政治价值取向偏差与道德价值观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亟需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衍生出的文化乱象的治理,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郭丹丹 《经济师》2011,(11):29-30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经济社会的构建,人们的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何构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接也已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于丹、易中天现象分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学者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视角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与批判。他们实现了对马克思、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继承,并为认识和分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众文化是当代法兰克福派学者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建鸿 《江南论坛》2008,(10):45-4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内容,它的根本特征是公益性和服务性。只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文化昆山”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昆山进行新一轮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指标和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货币是一个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换工具。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都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对于人民币我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人民币的正常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网络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国家的界限比较模糊。空间主体识别也不清晰。因为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在网络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并不十分完善,而网络空间中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新的问题,虚拟货币就是其中一个。围绕这个新鲜事物进行研究,无疑对虚拟货币相关问题解决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90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与他人直接对话,网络不再单纯以技术形态存在,更主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它使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商品供给与消费的方式,生产组织与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下面我们对提高网络技术推动房地产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永红 《时代经贸》2009,(4):174-176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广泛地存在于各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明显。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与盛行,极大地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在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冲击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学校,网络文化同样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为此,文章针对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促进院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价值批判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非文化化”现象,认为当前大众文化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导致文化的内在性价值逐渐失落而工具性价值却El益高扬。因此,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是大众文化重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雄伟 《城市建设》2010,(7):406-406,408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也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耐临新的机遇、挑战和创新要求。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技术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简单地说,网络营销就是市场营销的网络化,网络营销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和营销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出现,才让网络市场营销超凡脱俗,因此网络市场营销可以被定义为借助于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营销业务和实务操作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传统营销策略和市场理念是一种冲击和挑战,使得市场趋于自由化,大大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且由于网上直  相似文献   

19.
我国15年来的“入世”努力成为现实。入世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样对网络产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我国网络产业将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加入WTO将对我国网络产业产生积极有利的整体影响,我国应以入世为契机,大力发展网络产业。 一、加入WTO对我国网络产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它将对国际竞争格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形态、商业运作模式等各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网络产业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促进了围绕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技术转移、产业结…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类走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出现的频率出现的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20世纪8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90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与他人直接对话,网络不再单纯以技术形态存在,更主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它使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方式、商品供给与消费的方式,生产组织与形态发生了前所来有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