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盂超 《经济视角》2011,(12):55-56,98
本研究针对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的短期折价现象和长期表现进行考察。在用数据表明IPO折价现象确实存在后,我们发现影响IPO折价的显著因素有签署招股书、正式发行日期之间的差值(正相关关系)和发行的股票交易所所在地。长期来看,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销售增长表现不及同行业其它公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内可转换债券上市之初的普遍折价现象.对于转债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可转债的风险较理论模型估计的更高;可转债流动性较差;可转债发行类似于股票增发,应当出现增发折价.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本文首次提出.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国内可转债的确存在风险较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波动率的代理变量与折价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波动率和流动性本身也不足以解释可转债平均超过10%的折价.可转债的上市折价水平与股票的增发折价水平近似.观察到的可转债上市折价可能只是增发折价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的新股询价机制改革以后,新股发行正式取消了询价的"窗口指导"。文章以2009年政府对新股发行的"窗口指导"改革为背景,选取改革前后在我国A股中小企业板上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边界模型,对"窗口指导"淡化前后新股发行定价中的折价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改革以前新股折价行为显著存在,且折价程度不容小视,新股故意折价是IPO高抑价的来源之一;而2009年改革后新股折价行为消失,IPO抑价几乎完全来源于二级市场对其估值过高。  相似文献   

4.
孙君敏  邓斌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70-174,181
热销市场问题已被各国的实证检验所证实,成为IPO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关注于IPO新股发行的短期抑价和长期弱势,较少涉及热销市场.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选取1990年1月-2004年8月的几乎所有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据,分别进行单月期和半年期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股票发行市场IPO热销市场现象的存在性.结果表明股票IPO热销市场现象在我国股市并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导致该结果的我国股市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新股发行恢复以来,新上市公司的股票普遍表现出较高的IPO折价。理论界对IPO折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分析,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人定向配售与IPO折价之间的相关性,并作出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6.
杨文 《技术经济》2006,25(4):55-56
本文借鉴西方关于首次公开发行及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选取沪市101只股票作为样本,选取沪深两市共147只股票作为参照样本,计算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的主观流动应计利润。经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与H股折价关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昕 《财经研究》2004,30(4):39-49
在中国,外资股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比相同公司在A股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要低,这就是所谓的外资股"折价"现象,本文以A股、H股双重上市公司的H股折价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折价及其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因素是影响H股折价程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并且A股、H股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着方向性.  相似文献   

8.
首次公开发行和增发新股是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时采用的股票融资方式。发行抑价足指股票发行价低于上市价的情况,增发新股抑价则是增发价格低于增发新股的上市价格。  相似文献   

9.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凯  陈信元 《财经研究》2004,30(12):121-129
股票发行认购不足,是指投资者认购股票的数量低于公司实际发行的股票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公司配股过程中,而且投资者完全放弃认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通常是部分投资者认购股票,而部分投资者放弃认购股票.为什么不同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的股票认购比例?文章以完全市场为假设前提,运用证券组合理论,分析了投资者选择认购股票比例的内在经济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根据原有的投资组合以及股票风险,选择不同的认购比例.因此,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允许配股权的转让,都可以有效降低股票发行认购不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定向增发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普遍采用折价方式发行,增发折价率反映了股权融资成本.当前研究主要使用财务因素对定向增发折价现象进行解释.本文将定向增发数据和发行人信用评级信息相结合,以2006-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案例为样本,结合新华远东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PI)评级信息,考察信用评级信息对股权再融资成本的影响,得出信用评级信息对定向增发折价有显著影响和信用等级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杨文 《技术经济》2006,25(1):68-70
本文借鉴西方关于股票上市后市场表现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选取沪市101只股票作为样本,计算上市公司上市后的超常回报率及购买持有回报率,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得出,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后的短期、中期市场表现不优于市场的整体表现,但长期表现优于市场的整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考察了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对银行税务筹划行为的影响.公开发行上市改变了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公司管理层需要重新权衡税务筹划的收益和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税务筹划激进程度.本文基于中国2001-2018年银行业数据研究发现:银行上市后税务筹划激进程度显著提高;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公开上市对税务筹划的影...  相似文献   

13.
刘伟 《当代经济》2005,(5):54-55
资本结构理论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不少文献对公司股权融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持久的激烈讨论,但是对于公司股权融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Loughran和R.itter(1995,1997)对再发行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率和经营业绩进行的研究发现:发行后,再发行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股票长期收益率出现大幅的下降,并且与没有实施再发行的类似公司相比要差得多,从而认为其研究支持了Mayen和Majiuf(1984)的逆向选择假设:即公司经理利用股价被高估时发行新股。  相似文献   

14.
王云  程石 《当代经济》2007,(20):116-117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定价环节对于一个股票的成功发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我国IPO定价方式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IPO定价方式的演变及当前询价制下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IPO定价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春波 《经济论坛》2004,(23):92-93
一、绿鞋期权的介绍 绿鞋期权是在股票一级发行市场发行者和主承销者之间的承销协议的一部分,学术上称作超额配售选择权(Overallotment Option),因美国绿鞋公司在1963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使用而得名。绿鞋期权是发行人赋予主承销商的一项权利,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市场认购的状况,在股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为30天),  相似文献   

16.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17.
张帆 《经济视角》2008,(12):62-64
一、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有关IPO股票长期表现的研究记录.就会发现Stoll and Curley(1970)对205家小规模公司的IPO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过:“从长期来看.投资者对于小规模的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收益……”。Ibbotson(1975)对1960。1969年发行的IPO股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IPO股票自上市当日起至之后的一年内.市场表现是优于评价基准的,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它们的市场表现却低于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分割的特点,且较其他新兴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有明显的外资股折价现象。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对双重上市公司折价现象的提出、理论解释解释、解决方法及其效果影响等进行了总结,以探求双重股票折价现象及市场分割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房地产业的流动性指标为样本,分析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利用调整后的CAPM模型分析了股权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率的关系,证明了对于流动性较低的股票,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都较高,非流动性折价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20.
徐浩萍  罗炜 《经济研究》2007,42(2):124-136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