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RCA指数测度比较优势,同时将商品贸易结构区分为行业间贸易、垂直行业内贸易和水平行业内贸易,然后对这两个属性变量建立列联表并以此进行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行业间贸易在我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水平和垂直行业内贸易在我国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日本的情况则相反。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比较优势的演进对提升贸易结构所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以群  程名威 《经济论坛》2004,(22):125-125,129
中国西南五省六方(滇、桂、黔、川、藏、渝)与东盟10国(越、老、柬、缅、新、马、泰、菲、文和印尼)经济互补,环境宽阔,市场需求主体庞大,极富开发潜力。近年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两者经济调整加速,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开发能力,两者发展贸易和建立跨国区域市场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进行较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144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对1999—2009年期间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变动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整体比较优势小于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2)无论是在世界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上,我国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出口比较优势变得更加稳定成熟,但是,这些产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制成品;(3)原本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逐渐被高科技含量制成品所取代,目前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是决定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比较优势并非静态或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动态演变。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上,对应用广泛的动态比较优势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比较和述评,尤其是综述和比较各自优缺点及存在的一些争议,并对各分析方法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介绍,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动态比较优势进行综述性评价,总结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及农产品贸易的延续性和流动性。这既可以为促进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升级提供政策参考,也可以为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及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非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制成品贸易在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对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出口非洲的制成品贸易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制成品出口非洲的总体趋势和贸易结构,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非洲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变动趋势。认为在继续深化中国与非洲的制成品贸易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中国出口非洲制成品贸易结构,实现中高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在非洲市场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贸易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我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闻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拓展中越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婷 《经济地理》2003,23(3):342-345
即将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贸易创造效应,文章对21世纪拓展中越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集群化、市场行情分析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赵倩 《经济论坛》2009,(23):122-124
近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1997年的525.3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523.17亿美元,增长了近26倍,但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小。本文论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现存的贸易结构,通过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现状、成因,对提高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汪婷 《经济地理》2003,23(3):342-345,350
即将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贸易创造效应,文章对21世纪拓展中越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集群化、市场行情分析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及生产经营成本杠杆效应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主要属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玉米贸易竞争力在2004~2012年不断下降,玉米生产成本和价格高于美国玉米生产经营成本和价格,在国际贸易竞争力中处于劣势地位。提高我国玉米市场竞争力,必须从产量、成本、价格及利用好国际玉米市场资源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美贸易间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即美国在其具有技术上比较优势的行业,对中国出口相对较少,且在其比较优势越大的行业,对中国出口量相比世界其他地区越少;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为进一步检验该现象,本文将Eaton-Kortum模型扩展到多部门,并将其应用于中美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行业生产规模和贸易成本等因素后,比较优势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作用依然存在,且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12.
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进行性关文献评述,就服务贸易的特殊性等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日贸易结构的演变及中日贸易中的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中日贸易中的体现.本文指出中日贸易结构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服装和杂项制品的出口中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文中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日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莹 《生产力研究》2012,(8):127-129
发达国家日益复杂和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对我国许多行业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章选取1991—1992年、1995—1996年、1999—2000年、2002—2003年和2005—2006年五个时段六个污染密集程度不同产业的RCA指数,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相比发达国家整体上获得了加强;中度污染密集型产业RCA指数的变化趋势因产业而异,但大多在21世纪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而轻度污染密集型产业RCA指数却持续在下降。因此,文章在制定高效的环境规制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鼓励出口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1)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每个个体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整个社会总产量就会达到最大;分工与合作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财富,因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换,每个个体的处境都能够得到改善。将此理论运用在国家间,通过国际分工与合作,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专注于生产它们擅长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中获益。既然运用比较优势及分工合作能使所有国家都受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声音反对自由贸易,实施贸易保护?各国又为何不保持现状,而都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竞争优势?文章从比较优势原理出发,简要说明贸易保护的产生原因,并通过指出此原理未提及内容来说明为何要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论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中国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具有竞争力,初步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在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相似文献   

18.
黄甜  高茜 《时代经贸》2010,(16):43-44
论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结果表踱中国与日本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中国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具有竞争力,初步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在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相似文献   

19.
张燕  王刚义 《生产力研究》2005,(4):184-185,187
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方面的限制也是服务贸易壁垒的新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本在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针对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对人力资本的限制,提出改善我国人力资本状况、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澳贸易自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产业间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双边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强.从贸易基础看,两国要素禀赋各异,产业结构互补,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大;从贸易结构看,两国总体贸易结构互补,货物贸易结构互补,甚至农产品内部贸易结构也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